滴滴五年之变:从共享出行到智慧交通
滴滴五年进化论:从共享出行到智慧交通
2017年3月,滴滴与济南交警合作,在济南经十路上安装了首个以浮动车(移动中的机动车)轨迹作为数据基础的“智慧信号灯”。
滴滴出行CEO程维表示,滴滴目前有两个关键目标,一是出租车融合,二是国际化。远期将关注共享汽车、新能源直至无人驾驶。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过去的五年,是滴滴出行砥砺奋进的五年。网约车的出现引领了共享经济的潮流,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滴滴出行与出租车融合,也改变了出行市场的格局。通过数据共融平台,推导出路口的全量交通数据,建立了智慧交通系统,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滴滴出行“授人以渔”,借助自身发展经验启发其他国家、尤其是金砖国家共享出行的发展。
此前滴滴出行CEO程维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滴滴出行第一个五年愿景,是打造中国人领导全球的最大一站式出行平台。第二个五年,希望打造世界级科技公司,推动未来交通和未来汽车变革。五年来,滴滴出行用实际行动改变了人们的认知。
改变
关键词1 共享出行
“用手机软件打车,上门服务、明码标价,以前打车难,现在方便了不少。”网约车用户林先生向记者介绍。之前打车都需要走到主干道拦车,打车要靠运气。
2012年之前,全国一二线城市普遍存在“打车难”问题,乘客打不到车,出租车司机选择性接单,空驶率居高不下。艾瑞咨询分析,出租车市场供求失衡是最主要原因,而乘客和出租车司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是一大重要原因。滴滴出行CEO程维也曾表示“想打车去机场,有时提前两小时都没空车,以致经常误机。”
在此情况下,市场急需一个集中统一的出租车资源调度平台,解决乘客和出租车司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让乘客更容易打到车,让出租车利用率更高,从而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打车难”问题,网约车应运而生。
2012年初,国内手机打车应用出现。一时间网约车如雨后春笋,滴滴打车等顺势而生。五年网约车江湖,网约车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用户杨先生表示,“有了互联网之后出门真的很方便,滴滴打车,预约好时间,不用等。不得不佩服人类伟大的智慧。”
资深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认为,虽然在滴滴出行之前已有企业入局,但他们做得不大,是启蒙者;滴滴出行的出现才真正推动了网约车发展壮大,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如今,杨先生长距离出行都会预约网约车,“滴滴方便实惠,我第二天要去动车站出差,晚上就把车预约好了,费用优惠了不少,省去了中间的换乘环节,很方便。”林先生也是网约车的忠实客户,“网约车也不用担心停车难了。”
据2017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网约专车用户规模为1.68亿,比2016年上半年增加4616万,增长率为37.9%。而2012年手机打车应用陆续上线,一年时间市场获得400万注册量。网约车作为共享经济的代表性服务,在盘活车辆资源、满足用户出行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2 融合出租车
“我们的使命之一是让司机受人尊敬,希望能提高司机合理的收入。”滴滴出行CEO程维在媒体采访时表示,出行价格的增长显著低于CPI增长,这背后是司机群体的收入增长显著低于其他行业,所以滴滴根据服务评分对服务好的司机进行一定的激励,并通过技术明显减少了司机的空驶率。
网约车兴起之初,“烧钱”补贴给广大用户带来了一些实惠,与此同时出租车行业也感受到了来自竞争的压力。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出租车不断接入网约车平台,网约车的制度优势、管理模式以及应用成熟的技术经验,逐步融合到出租车体系中。也促使出租车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形成标准化服务。
“接入网约车系统后,少了一些漫无目的的瞎转,提高了效率。”出租车司机刘师傅告诉记者。对出租车司机而言,空驶状态下接受网约车平台的订单,也是增加了收入。
网约车还带来了一些其他改变。比如说一个出租车司机,他去做了专车司机以后,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滴滴出行可以记录司机每一次的行为,而服务会影响他接下来的收入。“现在用滴滴打出租车,都可以对司机师傅的服务进行评价,与之前相比是一大进步。”用户林女士称。
出租车和网约车从最初的竞争到后期的融合发展,一直以来,滴滴都通过“互联网+交通”的方式,帮助出租车司机降低空驶率,提高运营效率和收入。同时线上支付功能解决了司机线下收钱找零的困扰,让网约车和出租车融合发挥“1+1>2”的效果。
“我认为出租车融合是行业当前的主流趋势。坚信几年以后出租车就是网约车,网约车也会变成出租车。滴滴第一步是出租车的线上化;第二步是出租车的市场化,网约车是市场化的出租车。”程维表示,与出租车融合是滴滴的目标,会持续推进网约车融合方案。
程维认为,在未来的1-2年时间里面,出租车会逐渐地应用网约车很多模式,比如说系统指派模式取代扫街。比如说拼车、站点拼车,比如说用网络评价体系来衡量服务,以服务决定司机的收入。出租车司机不再是简单地用工作时间换收入,那些服务好的司机收入会更高。
有观点认为,进入“互联网+”时代,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它是现实所需,既符合互联网新兴力量成长的需求,也符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它也是大势所趋,谁都阻拦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