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安全:心理安全建设事关销量
新能源车自燃、断轴、刹车失灵等事件不断出现,让有购车计划的消费者一时难以抉择,也让此前一直在为免责寻找借口的车企,开始正视问题的存在。
日前,由工信部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以下简称 《路线图2.0》)首次给新能源车设定了安全目标,将通过这一举措来增强消费者心理安全。
免除消费者关于新能源车型使用中的心理焦虑,摆脱包括续航衰减、车身安全等等心理问题,祛除消费者的“心魔”,新能源车型才能真正成为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必需品。
心理安全建设事关销量
“为消费者营造安全放心的使用环境,是所有汽车企业最起码的责任和义务。相比传统燃油车,目前新能源车在这一点上还有很大努力空间,汽车企业要让当前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尽快得到根除。”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产业若没有安全放心消费环境为基础,任何眼前的繁荣都不可持续。
长期以来,在国内汽车市场中,有着以销量论英雄的说法。不过,对仍然依赖政策扶持的新能源车而言,沿用传统燃油车的评判方式并不适宜。
自2014年市场化“元年”以来,新能源车已走过近七年光景。虽然占全球新能源车销量五成的成绩足以证明其实力,但制约产业健康发展的隐忧依然存在。
对于一个新兴市场而言,消费信心是高速发展的关键。而新能源车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却将人们的信任度降至了有史以来的较低水平。与之相关联的是,近两年新能源车销量面临连续负增长的尴尬局面。
究竟是何原因导致新能源车面临如今的困境?《路线图2.0》对起火率要求恰好回答了这一疑问。新政指出,到2025年、2030年、2035年,新能源车的起火事故率要分别小于0.5次/万辆、0.1次/万辆和0.01次/万辆。
在外界看来,这是对市场频发的新能源车自燃事件的宣战。根据公开信息披露,截至目前,今年国内各地发生新能源车自燃事故超过20起。虽然每起事故背后原因各有不同,但频发的安全事故刺痛了整个市场的神经。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教授王贺武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由于近年来电动车起火事件不时发生,引发了广大消费者对车辆安全性的普遍担忧。“新能源车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产业发展的健康,因此对起火事故率的目标设置,看似是对产业的约束,实际上是对新能源车消费信心的保障。”他说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比亚迪、特斯拉分别在今年量产车型上重新使用磷酸铁锂电池,此举预示着动力电池技术路线的巨大变革。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比亚迪新能源车发生自燃的车辆均配备的是磷酸铁锂电池,而使用“刀片电池”后的新车至今还保持着零自燃的纪录。不过,刀片电池的稳定性是否能够有效应对自燃问题,有待进一步观察。
与此同时,主流车企开始在高安全性的氢能源汽车领域发力。今年6月,一汽、东风汽车、广汽和丰田等六家公司成立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有限公司,通过协商共同规划氢能源汽车生产,在产品研发、组件技术等方面展开合作。
11月9日,科技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6592号建议答复中明确表示,科技部将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和“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凝练等工作,继续加强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攻关,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为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从动力电池材料选择到重点发展氢能源汽车,新能源车发展也在根据市场环境变化适时作出调整。
“无论新能源车选择何种发展路线,让消费者放心用车是车企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改变。”王秉刚说道。
个性化需求优势正在减弱
得年轻消费者得天下,是当今汽车消费市场的一句至理名言。为了迎合年轻化市场需求,当前车企在市场营销时屡屡打出个性化王牌。
新能源车市场中新造车品牌的不断涌入,在为传统汽车产业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让个性化表达更成为新能源车的一大标签。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学术委员会专家李万里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随着汽车智能化和技术水平快速发展,广大消费者对车辆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加。“我认为个性化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创新延伸,它不仅代表某个功能或层面的展现,所以汽车企业不能用相对局限的眼光来看待个性化的发展。”
新能源车前卫的设计思路、智能互联配置、整车在线升级等多种新鲜元素,让人们看到了体验个性化用车生活的可能。
在颜值即一切的时代背景下,不管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都很难在车辆设计方面拉开太大差距。
于是,为了提升新能源车市场竞争力,各大车企通过增加智能科技配置的方式为车辆赋能。理论上,节省了传统燃油车“三大件”的空间,新能源车凭借电器架构优势,在智能科技配置方面有着更大发展空间。
以新能源车引以为傲的OTA在线升级功能为例,理想ONE、特斯拉Model3、蔚来ES8、小鹏G3主流新能源车型,在这一技术加持下,实现了优化自动驾驶系统、升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丰富车内娱乐配置等功能,能让消费者体会到持续开新车的感受。
眼见新能源车企在网联化领域取得进展,传统车企也不甘落后,纷纷向整车在线升级敞开怀抱。记者了解到,全新宝马X5、第三代哈弗H6、2021款别克GL6等多款燃油版车型提供在线升级功能,使这一技术不再是新能源车的专属功能。
除此之外,传统车企在自动驾驶辅助配置上也进行了大幅提升。自动泊车入位、定速巡航系统、车道偏离预警系统等技术广泛应用于15万元以下传统燃油车型中。
李万里表示,目前汽车产业发展离不开智能网联化概念,从今年各大车企推出的新车以及2020北京国际车展传递出的信息来看,软件系统是保持车企竞争力的重要砝码。为了应对市场发展,汽车企业必须在智能互联领域加大投入研发力度,别无选择。
在个性化定制方面,传统燃油车也在动力、外观、内饰设计方面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今年,捷途上市的新车X70Coupe不仅可以实现车辆外观的定制,车内座椅也能进行一定程度定制。据悉,这款市场定价仅在10万元左右的车辆可以提供超过100种定制化方案供消费者选择。
此外,长安汽车、一汽奔腾等传统车企也已展开定制化布局。不得不说,传统燃油车在车辆定制化方面的突破并不逊于新能源车企。
随着传统车企加大对个性化市场研发力度,新能源车个性化优势不再明显,而这将不可避免地对新能源车市场竞争力形成很大冲击。
车辆综合实力尚有差距
如果说新能源车的个性化表达还能和传统燃油车平分秋色,那么在车辆综合实力方面,新能源车则处于明显落后地位。
虽然新能源车已规模化推广多年,但仍未彻底摆脱续航里程短、充电难、车辆耗电量高等基础问题,尚不具备与传统燃油车展开全面竞争的实力。
王贺武认为,新能源车产品力提升,更多是和自身相比。在短时间内,新能源车还无法与技术成熟度更高的传统燃油车来竞争。
近年来,随着整体车市进入买方市场,消费市场对车辆综合实力的要求更加严苛。每年上市新车多达数百辆,一款了无新意的车辆,很难受到消费者的关注。
在乘用车市场中,轿车、SUV和MPV三个细分市场,代表着不同的车型特点。在此基础上,又有小型、紧凑型、中大型级别之分,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使用需求。
相比之下,新能源车种类相对匮乏。国内新造车品牌产品基本以SUV车型为主,只不过是在车身级别上有所区别,产品序列显得过于单一。
年轻化消费者为主流群体的市场,性能已成为一款车辆的标配,尤其是SUV车型。而一款真正的SUV,不仅有着越野车型的外观,还需要配备与之身份相符的四驱系统。
眼下,又有多少新能源车SUV能够像燃油版车型翻山越岭,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稍加留意,你会发现,不少车企在新车宣传时都会强调车辆动力表现。其实,所谓的性能,不过是车辆在起步阶段的提速或百公里加速时间。而这种特点是所有纯电动车型与生俱来的优势。当你了解新能源车程度越深,类似被夸大的优势也逐渐浮出水面。
可以预见,未来新能源车唯有在安全、个性化等关键领域做到平衡,才能有更大发展空间。(吴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