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破窗效应”,日本汽车业造假变本加厉
在关乎消费者生命安全的刹车部件爆出造假丑闻后,曙光方面非但没有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来消除外界的恐慌和质疑,反而极尽开脱、敷衍和塞责之能事。让人不寒而栗的是,造假、瞒报不仅仅是日本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专利”。丰田“踏板门”事件、三菱“刹车门”事件……犹如“传染式”的造假、瞒报事件,不仅早已把日系车拉下神坛,而且还让日本汽车工业一直标榜的所谓“工匠精神”沦为笑话。
日本汽车工业如今已深深陷入“破窗效应”不能自拔。尽管多年来对有关日系汽车造假、瞒报的丑闻不时被揭露,但涉事企业乃至整个日本汽车工业非但没有及时制止,反而变本加厉,任由其泛滥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在编辑部同仁的鼓动下,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的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尝试用哲学的视角观察车市。本期《跃跃哲谈》与您一同探讨,日本汽车制造商以及零部件供应商为何频频被曝出造假、瞒报的丑闻。
上周二(2月16日),日本汽车零部件巨头“曙光制动器工业公司”发布文件称,该公司日本国内工厂生产的刹车及零部件产品中,有114000多项质检数据是篡改或者编造出来的。更为严重的是,曙光造假行为至少可以追溯到2001年,时间跨度长达20年。
对于此次造假、隐瞒丑闻,曙光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重新检查后认为产品性能没有问题,所以曙光制动器以及相关车企目前都没有召回的计划”;对于受波及的10家日系车企,该负责人竟然表示,“具体企业名称无法公开”;对于是否涉及中国市场的问题,他也是简单回应说,“暂时无法确认”。
在关乎消费者生命安全的刹车部件爆出造假丑闻后,曙光方面非但没有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来消除外界的恐慌和质疑,反而极尽开脱、敷衍和塞责之能事。这不仅反映出曙光对于造假的麻木不仁,还暴露了其监管体系存在巨大漏洞。
曙光造假、隐瞒丑闻,让人自然想起臭名昭著的“高田气囊”事件。高田公司曾是全球最大的安全气囊制造商,因为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气囊,不仅致使丰田、本田、日产等日系品牌被迫召回数千万辆汽车,而且还让日系车以外的宝马、奔驰、大众、通用等汽车品牌“蒙难”,成为迄今为止史上规模最大的汽车召回事件。而高田公司也因此于2017年6月申请破产。即便破产,高田问题气囊依然“阴魂不散”,不时有汽车企业因为高田气囊问题发布召回公告。
高田“夺命气囊”的阴霾还在,又一家日本零部件供应商——神钢,同样因为数据造假问题震惊汽车业。2017年,神钢通过篡改部分铜、铝产品的检验数据,将产品以次充好供应给客户。受此影响,丰田、日产、三菱、马自达、铃木、斯巴鲁等全部日本汽车制造商陷入质量危机。尤为引人关注的是,“神钢造假行为已持续了10年”,有报道称。
无独有偶,让日系车深陷“熄火门”的日本电装燃油泵缺陷,被曝“早在2016就已经发现”。去年,丰田、雷克萨斯、马自达、三菱、本田、斯巴鲁等众多日系车企,因为“熄火门”事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大规模召回潮。在中国,2020年,涉及三菱、丰田、雷克萨斯、本田、讴歌、马自达等6家日系品牌的共计2741469辆乘用车,因 “燃油泵隐患可致车辆中途熄火”问题而被召回,占国内召回总量的41.4%。
事实上,造假、瞒报不仅仅是日本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专利”。据不完全统计,丰田、三菱、日产、斯巴鲁、马自达、铃木、雅马哈等主机厂都曾被曝出存在造假或质量丑闻。丰田“踏板门”事件、三菱“刹车门”事件……犹如“传染式”的造假、瞒报事件,不仅早已把日系车拉下神坛,而且还让日本汽车工业一直标榜的所谓“工匠精神”沦为笑话。
在这里,我们想起了政治学家詹姆士-威尔逊和犯罪学家乔治-凯林提出的“破窗效应”。讲的是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其他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日本汽车工业如今已深深陷入“破窗效应”不能自拔。起初,个别企业对于自身存在的造假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纠正不力,这使得其可以有恃无恐地造假。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引导作用,个别企业的造假行为诱使其他企业相互仿效。尽管多年来对有关日系汽车造假、瞒报的丑闻不时被揭露,但涉事企业乃至整个日本汽车工业非但没有及时制止,反而变本加厉,任由其泛滥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如今,造假丑闻接连不断,瞒报事件此起彼伏,一个又一个精心炮制的骗局终将会把自身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跃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