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汽车频道 > 动态 >

学术头条:中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六号卫星,俄罗斯宇航员取消太空行走,新型多功能纳米平台助力肿瘤特异性治疗

来源: 前瞻网 时间: 2022-12-15 20:55:36

最新自然指数:美中英德日位居2015-2021年生物医学全球五强


(资料图片)

国际知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15日向媒体发布消息称,最新上线的自然指数数据显示,美国、中国、英国、德国、日本是2015-2021年生物医学科学领域的全球前五强。本周上线的《自然》增刊“2022年自然指数-生物医学科学”聚焦新冠疫情期间的生物医学科研产出变化,根据自然指数主要指标之一的文章份额(Share),显示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生物医学研究上的产出变化,尤其是在新冠大流行期间。根据该自然指数,生物医学的科研产出在继续增长,但一些国家在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与第二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趋势。在生物医学方面领先的国家中,中国、英国、荷兰和以色列自2019年以来的文章份额一直持续增长。

朱雀二号民营商业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失利

12月14日16时3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执行朱雀二号民营商业新型运载火箭首次飞行试验任务。火箭一级、二级主机飞行正常,二级游机工作异常,发射任务失利。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分析排查。

上海科研团队原创“水中捞油”技术守护蓝色海疆

专注海洋油气开采过程中生产水处理技术及装备的华东理工大学杨强教授团队,有个朴素的愿望,那就是“用自主研发的创新技术,助力海洋油气行业绿色发展”。从2008年开始实验室技术研发,到2014年登上海上平台进行水质调研,再到2022年前往“深海一号”考察,团队自主研发绿色低碳生产水处理技术装备,用实际行动守护蓝色海疆。

中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六号卫星

12月15日2时25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六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55次飞行。

因技术原因 俄罗斯宇航员取消太空行走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12月15日表示,俄罗斯宇航员普罗科皮耶夫和佩特林从国际空间站进行的太空行走由于技术原因被取消。普罗科皮耶夫和佩特林原计划在太空中停留六个半小时并将一个散热器从“黎明”舱转移到“科学”舱。但是与空间站对接的联盟MS-22飞船的冷却系统出现了减压现象,不过减压对空间站成员的安全没有造成任何威胁。

农村司关于2022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评估结果公示的公告

根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要求,2022年农村司开展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下简称园区)评估工作,评估对象为2020年综合评估结果不达标需整改的5家园区。经过园区自评估、视频答辩、问询交流以及综合评议等程序形成了评估结果,现将评估结果予以公示(见附件),公示时间为2022年12月15日至12月21日17时。如对评估结果有异议,可以向科技部书面反映。凡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须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要具实名并附联系方式。反映情况的材料要客观准确、依据确凿,对匿名或无具体事实依据的举报,不予受理。

《自然》公布影响2022年科学进程十大人物

《自然》本周公布了2022年度十大人物(Nature’s 10)榜单,榜单旨在评选十位在这一年重大科学事件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人物。《自然》特写部主编理查德·蒙纳斯特斯基表示:“在这充满危机和精彩发现的一年里,十位人物既有帮助我们探知宇宙最遥远存在的天文学家,也有在新冠疫情和猴痘疫情中举足轻重的研究人员,还有突破器官移植局限的外科医生。”

我国学者人工合成“抗病毒系统”

一个全新的抗病毒思路让世界卫生组织病毒学领域的顾问委员、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王林发感到出乎意料——居然可以将生命机体中侦测病毒的能力改装成一个“元器件”,并用它合成一个系统在体内“检测”多种病毒。这一引起资深病毒专家强烈兴趣、历时8年创造的创新系统日前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该系统被主创团队——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叶海峰研究员团队命名为“爱丽丝系统”。

中国科研人员发现能有效抑制艾滋病毒的新型拮抗剂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研究发现了一类结构新颖的CCR5拮抗剂,能有效抑制艾滋病毒,且具有更优的安全性。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在线发表在药物化学专业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

抗病基因“假扮”激素受体“诱敌深入”

7年前的一个周六晚上,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陶小荣照例和学生们交流研究进展。学生陈静刚刚做出来的辣椒免疫受体Tsw的电泳图结果引起了他的注意。此后,他们在这片“无人区”坚持不懈的探索,并第一次揭示了病原物效应子直接靶向植物激素受体促进侵染,而植物NLR免疫受体模拟受攻击的激素受体监控病毒效应子的干扰,并激活免疫机制的新机制。12月15日,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说,这一新的进展,为我国植物免疫学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抗病育种等应用前景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和技术途径。

研究发现石墨烯电加热红外辐射波影响人类脑电波

浙江大学长期从事石墨烯研究的林时胜教授表示,研究显示,大部分产品实际上仅使用了“石墨烯”字眼,没有或者只是掺了非常少的石墨烯。纯石墨烯对人体健康有没有功效?“最近我们从脑电波物理数据得到一个原创研究结论,发现了100%纯石墨烯电加热红外辐射波影响人体脑电波的新方法。”林时胜表示,这一研究成果有望应用于促进快速入眠以及改善睡眠等大健康护理领域,相关论文近日刊发于学术期刊《Small Science》。

雄穗和果穗发育提前的转录调控变化获揭示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王海洋课题组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解析了玉米响应模拟密植条件下雄穗和果穗发育提前的转录调控变化,鉴定到一个以UB2/UB3/TSH4为核心的转录调控网络调控玉米花序发育响应密植遮荫信号。相关研究发表于The Plant Cell。

新型多功能纳米平台助力肿瘤特异性治疗

北京化工大学汪乐余教授团队和英国巴斯大学Tony D. James教授团队开发了具有肿瘤微环境响应的19F MRI功能纳米探针,通过理性设计纳米探针结构,在肿瘤微环境调节下,可同时激活19F MRI信号以及增强其化学动力学治疗能力,实现原位肝癌的诊疗一体化。该研究以“Nanoplatforms with synergistic redox cycles and rich defects for activatable image-guided tumor-specific therapy”为题,发表在Chem期刊上。

光和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领域获研究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兰亚乾教授团队在光和电催化二氧化碳(CO2)还原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

上海交大首次发布人才培养“四大计划” 持续探索拔尖人才培养

在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一期毕业十周年之际,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代表学校首次发布上海交大人才培养“四大计划”。即以致远学院为标杆的,面向前10%拔尖、强基学生,致力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荣誉计划”;面向全校学生,提升交大整体办学质量的“攀登计划”;面向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助飞计划”;以发现交大1%的“天才”、培养“未来的钱学森”为目标的“伯乐计划”。

2021年度宁夏科技奖励结果公布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近日正式印发,86项科技成果最终获得2021年度自治区科技奖励。其中,由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大学等6家单位共同完成的项目“六盘山特困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关键技术集成应用”获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变压器设备智能化状态感知技术及工程实践”和“宁夏引黄灌区生态系统水平衡机制与综合节水实践”2个项目获对外科学技术合作奖。

“创新中山”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召开

12月14日,2022年“创新中山”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在中山市火炬大数据中心召开,26项科创成果分获一、二等奖。7项科创成果获颁“创新中山”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海南山金矿业有限公司获海南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近日,位于乐东黎族自治县的海南山金矿业有限公司获海南省2021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奖项目是“复杂难选金矿石全组分高效回收关键技术及工业应用”。该公司积极联合东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及海南金惠环保节能有限公司,形成实力雄厚的产学研用研究团队,开展复杂低硫难选金矿基因矿物理论、超重力尼尔森选矿机分选理论、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浮选理论及高配比尾矿制砖的理论研究,成功研发出“难选金矿石两段磨矿、两段超重力离心重选梯级回收金技术”“金矿多流态梯级强化柱机联合分选技术”和“高配浮选尾矿制备墙体环保红砖新技术”等关键技术,突破金回收率低、全组分资源化、产品化利用的技术瓶颈,从源头上彻底甩掉传统的全泥氰化工艺,形成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技术。

标签: 艾滋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