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汽车频道 > 动态 >

谁抢走了你的布洛芬?-全球速读

来源: 前瞻网 时间: 2022-12-20 19:37:27

今天你抢到布洛芬了吗?

12月7日的“新十条”一声枪响,几乎所有人都开始加入对感冒退烧镇痛药物的疯狂争抢之中。

没过几天,无论是包含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有效止痛退烧成分药物,亦或是连花清瘟等药物,都陷入了“一药难求”的境地。


(相关资料图)

直到今天,线下基本不用指望。广州一家上市连锁门店店长表示,“我们已经好几天没拿到布洛芬的货了,现在一直在等总部那边的情况。目前,广州全市所有的门店基本上都没有布洛芬了”。

而在线上,一上架就秒光的情况,也让大众消费者第一次有了米粉的感受。

从12月7日到12月16日,国内布洛芬原料药龙头新华制药在8天拉出了7个涨停,股价从24元左右一度涨到48元,接近翻番。

行业次席的亨迪制药同样受到各路资金疯狂追捧,股价持续暴涨,1个月内累计涨幅超2倍,甚至不得不在18日晚间发布了股价异常波动公告。

有人笑,也有人笑不出。

在公众之间,除了少部分人还在谈笑风生,大多数人肉眼可见的“急”和“慌”,求药的人遍布每个小区的业主群。

不过,急也没有用,药品不会因为急就从天生掉下来;同时,急也没必要,因为缺货并不会持续很久。

1、供需差一个量级

所有抢药的人首先要认识到的一件事是,如果手上已经备有3-5天的药量,就没必要再紧张兮兮地去和别人抢药。

因为中国并不缺少目前主流“抗新冠药物”——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的产能,正相反,这些药物的生产对于国内需求早已是过剩的水平。

以当下最受追捧的布洛芬为例。

布洛芬是一种非常老的药,有多老?从上世纪60年代研发成功,至今已有60年,而中国最早在70年代末引进和生产,80年代中期随着专利过期大量制造,到现在也过了40年。

而制备布洛芬原料药主流的芳基1,2-转位重排法,新华制药从90年代初期开始攻关,中期就已经成功开发。经过几十年的改进、创新,现在早已非常成熟。

从另一方面看,作为目前全球布洛芬原料药龙头之一,新华制药从2016年起就不再公布其具体的产量和营收数据,且最后一次公布时只占其营收的9.15%,说明这个市场本身体量和波动都不太大。

虽然没有详细的行业数据,但根据多方信息对照,包括投行研报、上市企业招股书等,大致可以窥见目前的行业状况。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目前我国布洛芬原料药的产能在14000吨/年左右,占全球的1/3。

而据多方信息,仅新华制药1家,就长期占去了8000吨/年产能。并且在上半年财报中,他们声称已经完成对布洛芬原料药产能的提升改造,将产能提高到了10000吨/年。

排名第二的亨迪药业产能之前在3500吨/年左右,2019年、2020年销量分别为3575.97吨、3732.32吨,大致相符,其IPO募投的“年产5000吨布洛芬原料药项目”目前正在建设中。

以产能计,这就已经18500吨/年了。

可能有人会问,行业2家龙头都在扩产,是否说明产品需求相当火热?

事实并非如此。

稍显奇怪的是,据《财经》旗下“晚点 LatePost”频道报道,和产能扩张的趋势相反,在实际生产中,新华制药在去年空置了2000吨/年的产能,仅生产了6000余吨布洛芬原料药。

并且,即便只上线75%的产能,也并非用来满足国内需求。据亨迪药业在2021年招股书透露,新华制药的实际客户以国外为主,这点和晚点 LatePost报道的近4000吨用来出口相符。

以此推断,上述扩产项目更多是未雨绸缪,以备不时之需。

毕竟,化学药品所有生产方面的变更都属于重大变更,需要经过工艺验证,上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获得批准才能上市销售。

像是增加生产线、扩大批量之类行动,如果等到市场需求出现才进行,很可能就赶不上了。

那么,国内对布洛芬的实际需求是多少?

说出来吓死你:2021年,全国的需求量只有1724吨,和14000多吨的产能差出了一个量级。

更别说,这还是因为疫情,出现了50%增长的情况下的需求量。

假如上述2家公司开足马力生产供应国内,现在的紧张、哄抢将在短时间内烟消云散。

另一种退烧药物对乙酰氨基酚的境况也类似,大量产能长期空置,且实际产出远超国内需求,主供外国市场。

据医药经济报报道,2018年之前的10年,尽管国内对乙酰氨基酚年产能已经突破100000吨,但实际产量低于这一数字,且有50000吨左右出口到国外。

之后遭到印度对手竞争,出口也开始下滑,2018-2020年出口量分别为3.49万吨、3.64万吨、4.68万吨。

目前对乙酰氨基酚的国内龙头是鲁安药业,年产能达40000吨,但通常只以70%的产能计算产量,即28000吨/年。

在2020年的一篇报道中,鲁安药业被中国经营报当作医药行业“中国制造”表率。报道透露,其生产的扑热息痛原料药主要出口销售至欧洲、北美等地区。

排在第2位的是冀衡药业,产能20000吨左右,2020年、2021年销量分别为2.15万吨、1.94万吨,基本满产。不过和鲁安药业一样,其产品主要出口,67.6%的收入由海外业务贡献。

康乐药业和华港药业的产能在12000吨左右,前者也基本满产,并且同样主要供出口;后者则缺乏详实数据。

再说一遍,国内不缺感冒退烧药的产能。

之所以“抢药”事件会发生,不是源于国内医药行业供需的结构性问题,而是因为公众在持续3年的政策突然放宽后产生的不适应,叠加对病毒的恐惧,造成短暂的恐慌性挤兑而已。

实际上,“挤兑”被媒体从金融行业引申的词,也不太适用于当下场景,毕竟银行真的可能拿不出钱来,但是药企要保国内供应很简单。

2、夕阳产业?

在新冠疫情之前,药企或许从来不会想到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会像今天一样火热,眼睁睁地看着这波大好机会来到、错过。

需要补充一点:上文内容论述的主要相关药物“原料药”环节的供需状况,而消费者购买和争抢的是“制剂”,也就是片剂、胶囊、颗粒等。

理论上二者不可等同而语,因为部分类别的制剂,比如混悬液、缓释胶囊等,国内仍未完全掌握技术。

但是从应急的角度出发,相关药物的基础片剂、胶囊、注射液等,早就进入国家集采名单,是“用量大、采购金额高、竞争充分、临床使用成熟”的药物,从原料药到制剂生产显然不存在太多困难。

然而无论是原料药还是制剂,过去厂商都没有多少大量生产的动力,俨然一副“夕阳行业”的样子。

据国家药监局官网,国内已经有558个拿到了布洛芬的注册批文。然而据多位药企人士向第一财经表示,真正在生产的企业其实并不多。

从市场分类来看,原料药分为大宗原料药、特色原料药、专利药原料药三大类,技术难度上,专利原料药>特色原料药>大宗原料药,利润则相反。

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原料药就属于大宗原料药,而且是最大宗的几个之一。这类药物本身特性决定,一旦技术成熟、实现工业化生产,就能快速实现廉价扩张。然而同样的,这类药物产品附加值低,毛利率低,赚钱基本只能靠走量。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市场没有异常波动爆发,就只能供几个行业龙头靠着规模效应赚一点“蝇头小利”。

从财报来看,新华制药的制剂业务和原料药业务的毛利率都在30%左右,布洛芬作为抗热镇痛原料药种类的一部分,理应不会比这个数字高多少。

而亨迪药业在招股书里给出的2020年布洛芬原料药毛利率达到49.60%,或许存在一定的美化操作。到2021年财报,“非甾体抗炎类”产品毛利率回落到28.12%,和新华制药的数据相符。

今年上半年,A股原料药板块上市公司平均毛利率37.2%,30%左右的毛利率属实偏低。

从投资角度看,从2016年到2021年,虽然大宗原料药依然是资本活跃的领域,但比起火热的循环系统用药、维生素与矿物质类药、抗感染类药等,解热镇痛药的热度还是差得很远。

以上种种,都导致相关药物的产能长期被压抑。

在社交平台微博上,一位自称是“新华员工”的网友爆料称,“新华去年布洛芬只生产了上半年,前一阵子还在仓库里担心过期”。

中康开思系统数据显示,自今年第二季度以来,普通解热镇痛类产品销售额就已快速提升,至第三季度统计期,涨幅已超过2020年疫情开始阶段。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普通解热镇痛类产品销售额达91亿元,同比增长9.66%,环比增长27.07%。

即便如此,在11月17日投资者调研中,新华制药回应解热镇痛类药物生产问题时的说法是,“如必要”,公司会考虑“适度扩产”,显然意愿并不强。

毕竟谁也不知道半个月后的事。

3、半个月卖了1年的量?

这一轮政策变化,及其带来的恐慌式抢购,远远超出了业内所有人的想象。

京东健康12月初的消息称,感冒用药、退烧、止咳、抗菌消炎类药物的7日成交额环比10月增长18倍;其中,成交件数前5名的药品为连花清瘟、蒲地蓝消炎片、复方氨酚烷胺片、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连花清瘟搜索量同比增长2000倍。

先声药业总经理陈为功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更是表示:“最近销售报上来的需求量,几乎相当于过去1年的需求量。”

另据广东省药品零售行业协会分析,过往秋冬季节流感高发期的零售药店每天销售感冒类药品的数量峰值在120万单位盒左右。

而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几天后,销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的330万单位盒/天,增长接近180%。

在这个时候,药品流通渠道的分层影响了信息传递的效率。

目前药品从药厂到消费者或患者手中,除少数直销模式外,至少有药厂→医药(批发、零售)公司→医疗机构、零售药店→消费者、病患4个层级,如果将上游原料药厂商和制剂厂商分开,那么层级还会更多。

目前,信息在不同层级间传递的失真,已经影响到了药品生产秩序的恢复。

例如在澎湃新闻的采访中,医药公司将目前的境况归咎于生产企业产能不足,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但制药厂方面顾虑于“牛鞭效应”,即随着供应链向上游传递,需求量被不断放大,不敢大胆增产。

前面提到的先声药业总经理陈为功表示,“我们知道市场缺货,但其实并不清楚到底缺多少,从供应链向上游传递,每一层都可能放大实际需求量。”

当然,纵观全局我们知道,本次市场紧张虽然有防疫措施调整后实际需求上升的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消费者短期的恐慌性抢购。

“目前增长的180%销量主要以购买备用为主,不是真正需求量”,广东省药品监管局药品监管二处处长田守刚表示。

那么,医药市场何时能恢复正常秩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国家新冠病毒肺炎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成员冯子健预计,第一波大规模疫情冲击达到最高峰时,感染率可能达到60%左右,也就是8.4亿人左右。

按照大部分人通常服用的2颗/天剂量,退烧服用的上限3天算,每天需要6颗,总量就是50.4亿颗。

简单以之前14000吨/年的产量,目前布洛芬制剂常见规格0.3g计算,那么每年国内可以生产466.66亿颗布洛芬制剂。

50.4亿颗÷466.66亿颗/年=0.1年,也就是说,1个月出头,过往产能就能满足第一波疫情感染人群的实际需求。

因此哪怕药企不大量增产,之后退烧药市场自己也会“退烧”。

据新华制药官网,12月15日,华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樊军表示,集中全力支持新华制药头拱地,往前冲,扩大产能保市场供应,确保12月底前实现布洛芬等重点药品产能翻番。

对乙酰氨基酚原料生产商丰原药业证代向记者透露,“(短货)可能也就这1周、2周的情况”。

前瞻经济学人APP 产业观察组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

[1]《2022-2027年中国原料药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链咨询、技术咨询、IPO募投可研、IPO业务与技术撰写、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

参考资料:

[1]《布洛芬“供不应求”背后:全球最大原料药生产国、多家企业欲扩产》,投资者网

[2]《生产了全球40%的布洛芬,新华制药还是不怎么赚钱?》,阿尔法工厂

[3]《缓释剂研发,中国需要加把劲》,生命时报

标签: 生物医药 扑热息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