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吉利雷诺牵手是双赢决定-全球快消息
(相关资料图)
继整车领域合作后,吉利与雷诺的合作拓展到了零部件领域。11月8日,吉利控股、吉利汽车和雷诺签署了一项非约束性框架协议,拟成立一家合资公司,以整合各方在内燃机、混合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总成、变速器业务及相关技术方面的专长及优势。根据框架协议,吉利控股和吉利汽车作为股东方,雷诺作为另一股东方,暂定各持有合资公司50%的权益。 值得注意的是,该合作协议的背后,是雷诺集团正在大力推进的电动化转型。其计划拆分电动汽车和内燃机业务,成立专门的纯电动汽车和软件公司Ampere;而内燃机业务则与吉利合并,组建上述合资公司,以开发、销售内燃机和混动系统的部件及系统,产品包括燃油发动机、混动发动机、插混发动机、变速器等。 对于双方的合作,业界有一种声音,认为这是逆汽车电动化潮流而行,甚至认为吉利是“冤大头”、“接盘侠”,接的是没前景的产品和技术。在笔者看来,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事实上,无论是吉利还是雷诺,都是各取所需。 首先,双方合并内燃机业务是一种有效的资源整合。随着电动化浪潮的推进,内燃机似乎有些日薄西山,不少车企不愿意再在内燃机方面花费太大力气。这时候,整合研发资源就成为一种可选之策。在雷诺之前,吉利和沃尔沃汽车的内燃机业务已经在去年先一步合并,前不久沃尔沃退出,吉利在内燃机领域的研发伙伴换成了雷诺。雷诺的发动机技术也可圈可点,曾凭借涡轮增压发动机惊艳F1赛场。虽然“禁燃”呼声此起彼伏,但考虑到内燃机至少还能有数十年的寿命,技术资源的整合对于双方尤其对吉利来说是有好处的。 其次,双方的合作不仅包含内燃机业务,还有混动和插混业务,这些是吉利的技术优势所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雷诺及其联盟伙伴日产走的都是纯电动技术路线,在混动方面存在不足。相比之下,吉利在混动和插混领域有一定积累,相关技术对于雷诺甚至日产而言都是很好的补充。在此次合作之前,雷诺曾和吉利达成协议,有意借助吉利的混动平台和技术,在中国和韩国推出雷诺品牌的混动车型。显然,吉利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储备,有助于雷诺加速电动化转型。另外,从市场前景来看,虽然纯电趋势不可逆转,但混动和插混也是重要的减碳技术路线,仍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除了技术层面各取所需,双方业务的合并也意味着巨大的规模效应。根据协议,合资公司生产的产品将用于沃尔沃汽车、雷诺、达契亚、吉利汽车、领克、宝腾、日产、三菱等多个品牌,未来还可用于更多第三方汽车品牌。合资公司计划在三大洲运营17家工厂,员工总数约1.9万人,将拥有每年500万套产能和150亿欧元营收。也就是说,即使不考虑其他汽车企业,仅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和吉利、沃尔沃等自用,合资公司的前景也令人期待,且规模效应意味着成本降低。 从市场开拓角度来看,雷诺在欧洲市场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欧洲也是近年来中国车企的热门开拓地。通过此次合作,吉利的产品和技术可以顺利进入欧洲市场,同时通过双方此前在韩国的合作,吉利不仅可以发力韩国市场,还有望借助《美韩自由贸易协定》进军北美市场。另外,作为一家老牌法国车企,雷诺在巴西、阿根廷、土耳其等拉美市场也有着较强的存在感,因此随着与雷诺合作的加深,吉利也有进一步拓展拉美市场的可能。至于雷诺,虽然其在中国市场表现不佳,此前已退出东风雷诺,目前在中国的业务重点是轻型商用车和电动汽车,但通过与吉利的合作,有可能重新开拓中国混动车市场。 由此可见,通过合作,吉利和雷诺无论是在技术资源、规模效应还是市场开拓方面,都有可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内燃机、混动等业务虽然从长远的未来看可能市场份额逐步萎缩,但至少中短期内,依然会是大多数车企的利润支柱,拥有可观的市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