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RS e-tron GT很好 但它仍是大众体系里最拧巴的产品-当前资讯
12月30日,奥迪的纯电新旗舰,Audi RS e-tron GT在国内上市,售价高达146.88万元。
这是什么概念?性能、尺寸、续航相当,采用同一平台的保时捷TaycanTurbo在国内的官方指导价是151.8万元,两者仅相差4.92万元。但更便宜的奥迪,也占不上什么便宜。
【资料图】
Audi RS e-tron GT的推出,再次揭示了:电动化压缩了车与车的差距,而夹在中间的车显然最难受。
RS直接成保时捷“平替”
我们可以来看看RS e-tron GT与TaycanTurbo的主要参数。尺寸上,同样来自大众集团J1平台的这两款车尺寸几乎一致,轴距同为2900mm,长宽高差距也只有数十毫米左右。
性能上,RS e-tron GT的最大功率/扭矩达到475kW/830N·m,零百加速3.3秒,而TaycanTurbo的最大功率/扭矩达到500kW/850N·m,零百加速3.2秒。
e-tron GT 图源:奥迪
续航方面,两台车的CLTC续航分别为495km(奥迪)与527km(保时捷),电池都同为93.4千瓦时。
就连保时捷为电动车专门设计的,标志性的后桥两速变速箱,RS e-tron GT也有。
如果考虑到保时捷的各种选配,和4.92万元的差价,这么看下来好像是作为“平替”的RS e-tron GT更值。不过,保时捷和奥迪的品牌差距,甚至还可能存在参数之外,机械素质上的差距,用户会为了这几万块选择奥迪吗?
Taycan 图源:保时捷
这款车作为奥迪纯电RS的开山之作,如此看来只能说标志性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进入纯电时代后,奥迪已经失去了将车辆像燃油车时代一样,分级成S/RS与标准版的能力,电动车没有气缸、没有复杂的变速箱、也不能通过托森差速器分出所谓的“真假Quattro”。
如果深究这个问题的根源,其实从燃油时代就已经存在。就拿RS 6 Avant来说,起售价145.38万元,被誉为“扮猪吃老虎”典范。性能够强但外观低调。
但又有多少人真正喜欢这种“辉腾式”的低调奢华?
同样确定引进国内的Audi e-tron GT标准版,目前虽然尚未公布售价,但从海外市场的售价上考虑,很大概率也不会比Taycan的起步价89.8万元低太多。也就是说,奥迪受影响的并不局限于运动系列,而是会影响到奥迪的高端车型整体。
如果说RS是奥迪的灵魂与精髓,但它至少不是奥迪的生存之本,2022年1-11月,奥迪在国内销量最高的三款车型分别是A4L、Q5L与A6L。但进入纯电时代后,奥迪的基本盘也将受到挑战。
电动时代加强了“换壳大众”的印象
奥迪和保时捷竞争占不上便宜。在另一边,被大众“平替”的奥迪同样是吃了亏。自Q4 e-tron与Q5 e-tron两款车问世后,换壳ID的质疑声就没停过。
毕竟都出自大众MEB平台不说,尺寸、续航等参数都十分接近,部分版本的动力参数几乎是完全相同,甚至连ID系列“前碟后鼓”的刹车,也平移到了e-tron系列上。
ID.4 图源:大众
这次虽然奥迪品牌占优,配置相近的版本在指导价上也只有五万元左右的差距,但20万-30万车型的受众,明显要比买百万豪车的人更在意价格上的差距。更何况,从比例上来说,5万元占到30万的16%左右,但只能占150万的3%左右。
从市场的选择同样能看出结果。ID系列的销量,即便是在拆分成“南北大众”两版本的情况下,两家的各车型月销量也能在数千台水平。而开售数月的Q4、Q5 e-tron月销量还很难破千台。
奥迪的下一个希望,就是全新的PPE平台。该平台面向高端电动车设计,目前已确定奥迪A6 e-tron系列、保时捷纯电版Macan将使用PPE平台。提高奥迪电动车的定位,但又需要在价格上和更上级品牌及产品拉开差距,奥迪面临的困难并不少。
在今年CES上亮相的大众ID.7,虽然依旧是MEB平台,但大众宣称这辆车在智能化上进行了不小的提升,续航能达到700公里。面对大众电动化的转型与提升,也令还未问世的A6 e-tron更具压力。
大众ID.7 图源:大众
如何控制好奥迪品牌在大众集团内的定位,或许是奥迪未来的难题。但奥迪面临的问题,也奥迪一家车企独自的问题。
略显尴尬的奥迪
奥迪现在面临的局面,其实从燃油车时代就留下了伏笔,但无疑电动化让这些问题被放大。平台化、技术共享等优势反而成了这些车企的难题。即便不是大众集团这样的规模,想要在一个品牌或是一个集团内部上下通吃,也要考虑好该怎样“动刀”。
例如,吉利推出浩瀚SEA架构后,极氪、雷达、集度、路特斯以及smart等多个品牌都相继推出了基于该架构的车型,至少目前来看,这些车的定位差距都比较大,因此还没出现“自相残杀”的局面。
但随着各品牌逐渐推出不同款式车型,也难以保证产品不会产生重叠。打算推出入门品牌的蔚来也一样,新品牌在服务上是否沿用老体系,是否纳入换电体系,减少哪些配置,都是难题。
电动化降低了造车、特别是造“性能车”的难度,而智能化也不会只是豪华车的专属,可以看到,目前市场上一些A00级的微型电动车都开始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上下功夫。
将电动车按照燃油车的逻辑分级,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务。各个厂商都需要重新思考产品序列,而未来的产品序列,一定会被压缩。一些品牌力本就不足的中间品牌,或许将直接面临品牌被压缩掉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