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看似“简单”的测试,竟然不小心撕下了百万级豪车的遮羞布!
前言:随着汽车电气化的高速渗透,未来一定是纯电动汽车的时代,而新能源补贴滑坡后,必将倒逼新能源汽车走向市场化,那时候,各家拼的就不再是价格、配置。时代的变迁,同样折射到消费者购车理念上,整车安全性、舒适性两个点,能否有质的提升和不一样的体验,才是未来电车时代里,让他们心甘情愿掏腰包的重中之重。
从盲目追求高配置,向更安全、更舒适方向迈进。
其实这一点很好理解,当所谓的智能化、电气化体验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彼此之间没有什么门槛可言了,你有超大屏,我还有液晶电视,你续航800km,我可以突破1000km,对于车企来说,要想满足我们这些需求,只需要不停地堆砌成本就是,随之而来的则是售价持续拔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站在一个车主角度来说,这些所谓的改善,对于我们日常用车的影响不会太大,很多时候,你没有时间去把玩大屏幕,甚至还不及智能手机来的痛快,而随着公共充电设施的充实,和私人充电设施的普及,续航焦虑将很快被消除掉。
反之,如果安全性得不到根本保障,那么任何一次交通事故,都可能危及我们的生命安全,如果舒适性得不到改善,坐车将成为一种煎熬,或者说,要想获得更安全、更舒适的用车体验,你只能花费高昂的费用,比如选择百万级的豪车。
未来,你愿意为配置付费,还是愿意为安全、舒适付费?
显然,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这也决定了新能源车企未来的研发方向,就是紧密围绕“安全、舒适”四个字进行。这也是新能源汽车时代良性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阶级跨越。
车身扭转刚性测试,百万级豪车遮羞布被扯下。
但这里又涉及一个车企不可规避的问题:成本。
众所周知,在汽车界,似乎越是昂贵的汽车,安全性和舒适性就越出色,高价格=高成本。起初,我也这么认为,直到经历了一次看似“简单”的测试之后,让我对这自己种从众心理产生了质疑。
测试项目:车身扭转刚性。
两轮测试车辆:保时捷Panama、奔驰S级、宝马X7、雷克萨斯RX、凯迪拉克XT5、比亚迪海豹。
单轮测试车辆:保时捷Panama、奔驰GLS、宝马7系、雷克萨斯RX、凯迪拉克XT5、比亚迪海豹。
测试流程:确保测试车辆的四个车轮不在一个平面上,模拟类似于交叉轴的车轮悬空效果,测试尾门能否正常打开。
两轮测试成绩:保时捷Panama尾门可以打开,但无法正常关闭;
奔驰S级和宝马X7尾门都可以打开,且可以正常关闭,尾门两侧缝隙保持一致,没有出现车身扭转;
雷克萨斯RX尾门可以打开,但打开期间出现明显晃动,可以正常关闭;
凯迪拉克XT5尾门可以打开,但无法正常关闭;
比亚迪海豹尾门可以打开和正常关闭,尾门两侧缝隙保持一致,没有出现车身扭转。
单轮测试成绩:保时捷Panama尾门可以打开,但无法正常关闭;
奔驰GLS尾门可以打开和正常关闭,但尾门两侧缝隙不一致,说明出现车身扭转;
宝马7系尾门可以打开和正常关闭,尾门两侧缝隙保持一致,没有出现车身扭转;
雷克萨斯RX尾门可以打开和正常关闭,但尾门两侧缝隙不一致,说明出现车身扭转;
凯迪拉克XT5尾门可以打开,但无法正常关闭;
比亚迪海豹尾门可以打开和正常关闭,尾门两侧缝隙保持一致,没有出现车身扭转。
参加测试车辆价格区间:保时捷Panama、奔驰S级、奔驰GLS、宝马X7、宝马7系和雷克萨斯RX,都是主打百万级豪华车市场,凯迪拉克XT5主打35万元以上豪华SUV市场,比亚迪海豹主打20-30万元区间纯电动中型车市场。
测试结果一目了然,高价格是否等同于更安全的说法,确实值得商榷。
车身扭转刚性对整车安全、舒适性改善的具体体现。
车身扭转刚性直接决定整车的紧致性、一体化、抗外力性能。
比如在遭遇交通事故时,具备高扭转刚性的车辆(一般来说,40000N·m/°是百万级豪华车的门槛),可以保证整车结构不发生明显扭转,在车辆发生翻滚时,同样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座舱完整性。事故后,所有车门都可以轻松打开,车内乘客不会遭受车体变形导致的挤压、撞击等危险,极大地提升安全性能。
目前国内市场上,在车身扭转刚性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有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该技术为比亚迪自主研发而来。它的作用就是释放车辆性能设计的发挥空间,大幅提升车辆安全性、操控性和舒适性,打破电动车性能拓展的桎梏。
刀片电池与高强度车身一体化集成,使整车在碰撞发生时,车身具备充足的吸能空间以及更顺畅的能量传递路径,乘员舱形变大幅减小,进一步降低碰撞事故带来的伤亡。
搭载CTB技术的e平台3.0车型,正碰车内结构安全提升50%,侧碰车内结构安全提升45%。同时,整车扭转刚度提升70%,超40000N·m/°,而首款搭载CTB技术的海豹,整车扭转刚度可达40500N·m/°,轻松媲美百万级豪车。
另外,具备更高扭转刚度的车辆,在操控方面也有出色的表现。
比如首搭CTB技术的海豹车型,麋鹿测试通过车速83.5km/h,单移线测试通过车速133km/h,稳态回转最大横向稳定加速度1.05g,达到跑车级水平。
靠的就是高扭转刚度,带来的最直接体现就是转弯期间车身侧倾幅度更小、侧向支撑性能更强、底盘更稳健、更扎实,显著改善驾驶体验。
对安全性、操控体验的实质性改善,同样深度影响舒适性。CTB使振动速率和振幅降低90%,路噪降低1.5dB,确保车辆在通过减速带、颠簸坏路等工况时,反馈极致的滤震性能,让车辆如履平地,舒适性自然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高扭转刚度背后的技术升级,并未带来成本的显著上涨。
多款百万级燃油豪车,通过底盘硬件的升级,比如提升高强度钢利用率、强度,采用副车架、改善车身架构等多种手段,达到提高车身扭转刚性的目的,但此举将大幅度提升造车成本,而且也不是每一款百万级豪车,在花大价钱之后,都改善了扭转刚性。
而此次车身扭转刚性测试,直接揭下了几款百万级豪车的遮羞布,如果连这种看似简单的测试都通不过的话,只能说百万级的豪车,就是卖了消费者一个牌子罢了。
那么,在CTB电池车身一体化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技术支撑,可以让消费者花更少的钱,体验媲美百万级豪车的安全感和舒适性?
CTB技术是在CTP(电池三明治结构)的基础上,把车身与电池系统进行高度融合,进化为整车三明治结构。
其实就是由原来的以电池为核心进行的架构,转为以整车为核心的零部件高度集成化。
本身纯电动汽车受益于底盘电池组的存在,其抵抗外力的能力就强于传统燃油车,而CTB进一步简化了车身结构和生产工艺。
CTB还有很多特点,比如可以不牺牲电池的其他性能指标、确保电池包均匀受力、提升电池包整体抗压强度、通过针刺测试、有效防止热失控风险等。
这一切的技术突破,离不开多年来比亚迪在电池安全性、原材料改进、电池包构造、整车架构等方面的大力度研发和投入,目前已有除比亚迪之外的很多自主品牌,都在加码纯电动汽车安全性的探索,期待在未来可以不再依赖性价比去竞争,而是依靠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核心技术去跟对手扳手腕。
当然,基于电气化时代的技术升级,并未提高车辆价格,这也是消费者越发青睐国产车的原因,毕竟能够有实力选择百万级豪车的群体太少了,用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加持足以竞争世界顶级品牌的技术,才是未来新能源时代不可替代的稀缺性。
纯电动汽车将进入由量变向质变的时代。
从最初的燃油车平台,到油改电,再到专业、独立的纯电动汽车研发生产平台,我们的自主品牌耗费了十几年的时间,也取得了令世界为之惊叹的成绩,如果说曾经的燃油车时代,我们输在了起跑线上,那么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时代,我们已经依靠技术优势,走在了他们的前头。
未来必将是从量变向质变快速转换的趋势,在新能源汽车疯狂反扑的同时,像CTB一类具备划时代革新意义的技术,肯定会助力产品实现逆袭,曾经的新能源市场门槛确实太低了,但技术革命开启之后,必定会淘汰一大批混日子的牌子,也只有那些真正具备改变时代风向的品牌,才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