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丨一所特教学校背后的“11211”-环球今亮点
“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在长春市朝阳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数学课上,老师正耐心温柔地引导孩子们大声朗读。孩子们表现活跃,热情洋溢,课堂氛围温馨而又有趣。
长春市朝阳区特殊教育学校从2009年开始部分招收特殊儿童入学,2011年学校进行了适合特殊教育教学基本功能的改造,于2012年9月3日正式挂牌。
为了让特殊儿童能够更好地学会生存,学会生活,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学校在五育并举的路上持续发力。
(相关资料图)
走在校园里,长春市朝阳区南湖小学校(长春市朝阳区特殊教育学校)书记兼校长任伟介绍了学校10年间的发展。
学校现有教学班9个,教师23名。在籍学生63人,均为中度和重度智力障碍学生。其中自闭症47人,其余为唐氏、脑瘫、发育迟缓等16人。另有需送教上门极重度9人。
“我们坚持‘尊重与关爱,宽容与善意,用心与期待给予每一个成长中的生命’办学理念,践行特殊教育‘微’文化,创建了朝阳区特殊教育11211模式。”任伟说,通过多元施育,多方共育,实现“一生多案”,用爱浇灌特殊教育,用心培育学生成长。
“11211”模式是什么?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呢?蹲点采访中,任伟向记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教室外,看着孩子们跟着老师一遍一遍重复着黑板上简单的数字,任伟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从普教到特教,10余年间,任伟经历了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他说:“党对特殊教育的要求也在发生着根本变化,从十七大‘关心特殊教育’到十八大‘支持特殊教育’,到十九大‘办好特殊教育’,再到刚刚闭幕的二十大‘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虽然仅是几个字的变化,但是可以从中体会到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的要求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步提升。”
面对特殊教育的问题和需求,任伟带领教职员工们首创了特殊教育11211模式,以多元施育、多方共育为核心路径,全力促进特殊儿童健康成长。
率先提出一个理念,第一个“1”不一般!实现特殊教育区域整体提升。
任伟介绍,朝阳区域特殊教育整体提升目的是满足特殊儿童和部分学校无法随堂就读的需求,弥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课堂教学的不足,满足各类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最大限度地完成教育康复、挖掘潜能,促使他们健康发展,能够正常地参加社会活动,为未来成为一个完全的社会人奠定基础。
“这一举措为残疾儿童提供最少受限制的教育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残疾儿童的入学率。”他说,为此,残疾儿童接受符合其自身要求及身心特点的普遍教育和个别教育的不同安置方式,成为朝阳区近年来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的主旨。
建立“一点,多极,全纳”区域特殊教育整体提升架构。第二个“1”很全面!
任伟表示,朝阳区特殊教育学校承担着区域特殊教育资源与指导中心职能,并以此为技术支撑点,此为“一点”;同时,采取多极安置形式,轻度特殊学生采取随班就读形式,中度、轻度学生采取资源教室安置形式,中度、重度特殊学生分配到特殊教育学校,极重度特殊学生则采取送教上门的弹性安置形式。
根据具体需求,还应纳入医疗、社区、机构等安置形式,实现安置形式体系完整,此为“多极”。
所谓“全纳”,是让每一个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都能在教育安置体系内获得适当、科学的教育与康复,从而获得提升与成长,真正实现教育优质均衡的发展目标。
“因此,特殊教育应该拥有更多的科学性和专业性,而科学性和专业性恰恰是由于我们所面对的特殊儿童发育行为障碍的复杂性决定的,特殊教育能否进入‘科学+教育+康复’的专业化发展道路,是关系特殊教育未来发展的关键。”任伟说。
数字中间的“2”,代表着首创两个体系框架。其中一个为教育康复课程体系框架;另一个为评估体系框架。 与此同时,打造一个生活主题单元化教育平台。这也是数字中的另一个“1”。
“我们建立生活主题单元化课程平台,取代原有的固化课程,全部课程以‘生活’为前提,根据特殊教育课程标准设定主题,班级根据学生情况自选单元,逐步建立一个开放性课程平台。”任伟说,用校本教材取代对书本教材的依赖,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因“学”而教。同时提升教师主动开发课程的意愿及能力。
一边走,一边聊,任伟校长详细地介绍着。“我们实施 ‘一生多案’的IEP教育计划。”
在教育教学方面,安排多种课程:生活语文、生活数学、音乐律动、美术手工、体能体质、游戏休闲,让学生从多方面学习社会生活必备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可以获得全面发展。
在个训康复方面,安排康复训练计划,例如运动、言语、认知、多感官统合、音乐等内容,通过多重的干预达到补偿学生生理、心理方面的双重作用,使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
在生活适应方面,设计课程出行、就医、购物、参观、家政、餐饮、社会交往等,最大限度提升学生参与社会化生活的必备技能,让学生生活能够自理、适应社会,实现生命价值。
此外,学校还开设“特奥”项目特色活动,让学生参与乒乓球、地滚球、足球、三人制篮球等体育项目,与此同时学生积极参加亲子运动会、志愿服务、参与普特融合项目、参与重大节日活动等。
“这些活动的开展就是要在挖掘学生潜能,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获得自信,实现自立自强。”任伟说,不仅如此,学校还培养孩子们的职业能力,例如缝纫、编织、书法国画、快递收发、理货等,通过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学习谋生技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到社会上能够自力更生,服务社会,体现自我价值。
经过不断的摸索实践,“小步子-多循环-巧建构-快反馈”的特殊教育个别化课堂教育教学模式逐步形成。
那么,“小步子-多循环-巧建构-快反馈”的特殊教育又是啥呢?
听到记者的问题后,任伟再次给记者进行了详实的解释。
“小步子”教学原则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片段确定目标,将各片段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渐增加难度的顺序予以实施。
“多循环”教学原则作为“小步子”教学原则的重要补充,注重两个方面:第一,发挥潜在课程的功能。教育教学不仅只是在课堂上,环境的教育作用不可小觑。教师将课堂上学习过的知识融入环境中,让学生在环境中学习;第二,加强家校合作,家校教育形成合力更容易帮助学生记住学习的知识。
“巧建构”教学原则重在建立知能框架,让学生在知识上构建逻辑体系,能力上培养整体思维。
“快反馈”充分展示特殊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家长及学生快速了解自己学习的效果。
谈起最后的“1”,任伟说,那就是成立一家特殊教育资源与指导中心。
特殊教育资源与指导中心以“统合拓展、多方共育”为宗旨,集支持、评估、培训和科研于一体,成为从事特殊教育研究与服务的跨学科、多功能的专业机构。
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各部门协同合作,管理方面高效有序,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参与医疗干预与康复训练;与社区联同协作,管理空间资源、建立无障碍社会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强化学校育人职能,提高特殊学生的知识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特殊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公民。此外,提升特殊学生的生活技能也有助于实现家庭的圆满,帮助家庭减少负担。
多年来,学校通过“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与探索,努力满足各层面需求,不断提升内涵发展动力,促进了区域特殊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任伟也不断总结,不断思考,并把所思所想变成了实践,付诸行动。
在会议室内,一张“微”文化的展示图十分醒目。任伟告诉记者,育人在于文化。学校形成了有温度的特殊教育校园“微”文化。
“微视角,小处着眼,量身而定,改变大而全的发展理念;微实践,点滴入手,小步稳行,‘医教结合’实现科学康教;微成长,发现和鼓励教师与学生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微感动,感动于自身的点滴付出,感动于孩子的微笑与成长;微幸福,伴着‘蜗牛’前行的路上,每一个微小的收获都将成为激励前行的幸福动力。”他说。
会议室中陈列的奖状足以证明一切!
学校主导课题《医教结合促进生命多极化发展深化研究》成果,荣获吉林省政府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
《学校、家庭、医院三位一体综合疗愈研究》成果,获得2022年长春市基础教育成果集体二等奖;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研究基地校;
长春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研究生实践基地;
吉林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
任伟说,康教成果就是特殊教育的终极目标,让学生们融入社会,回归社会,成为合格公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获得健全的人格、基本的知识与生存技能,获得与人沟通和交往能力,这就是特殊教育的五育育人目标。
近几年,在朝阳区残联等相关部门协助下,学校已有17名毕业生在社区、残疾人就业中心、爱心企业等部门实现就业;9名学生在经过特殊教育学校康复训练后升入红旗小学辅读班和普通学生随班就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其中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等重要论述和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特殊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新要求。
号角已吹响,奋斗正当时。
任伟说:“作为特殊教育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将继续遵循‘关注特殊儿童,发展特需教育’的指导思想,坚持多元施育、多方共育的育人策略,坚守初心、爱心和良心,同全社会一道,守护每一颗‘星星’的未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公平、优质的教育阳光!”
图片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