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人文社科拔尖创新人才!吉林大学“匡亚明班”启动
(资料图片)
吉林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人文社科基地建设交流会暨“匡亚明班”启动仪式日前在线上举行,来自哲学、考古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的各位专家学者共聚云端,共商吉林大学人文社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吉林大学领导,人文社科基地首席专家孙正聿、张福贵、赵宾福,人文社科基地负责人等出席交流会和启动仪式。
“匡亚明班”实行首席专家制。启动仪式上,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正聿、张福贵,考古学院院长赵宾福教授,横琴金融研究院院长李晓教授受聘担任4个基地的首席专家。
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赵宏伟表示,2009年吉林大学首批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并成立以吉林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唐敖庆先生命名的涵盖化学、生物科学、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等五个专业方向的“唐敖庆班”,十三年的潜心培养,取得了丰硕成果。2020年、2021年,哲学、考古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分别入选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0;吉林大学“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基地数已达到9个,位列全国第九。 此次吉林大学将哲学、考古学、理论经济学和中国语言文学等4个人文社科基地专业统一命名,成立以吉林大学原校长、著名思想理论家、教育家匡亚明教授名字命名的“匡亚明班”,是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学校“三大工程”战略和“文科振兴计划”部署,是基于“唐敖庆班”模式和经验,切实强化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的新举措,为形成“一体两翼”、文理并重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开辟了新赛道。
哲学基地首席专家孙正聿教授指出,拔尖基地的建设最重要的是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要在培养过程中凝练出人才培养的思想和模式。哲学基地的建设要发挥吉林大学哲学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从哲学学科的优良传统出发,设计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特性培养方案,培养理论型的思想家,培养“上得去”的学术研究型人才。
中国语言文学首席专家张福贵教授指出,吉林大学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在基础文科方面要有高端竞争、主流竞争和前沿竞争意识,基础学科最重要的是我们的高端性和创新性。基础文科不一定都是往前走,也要往后看,要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和经典,向后看也是推动学科向前发展的有效方式。对于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的建设,他指出回归原典是基础文科教育改革最有效的方式,学生们更要阅读经典。校内各拔尖基地要在如何互相取长补短、增加交流、发挥优势上多下功夫,形成学术有机体和教育有机体。
考古学基地首席专家赵宾福教授指出,考古学基地应坚持能进能出,动态选拔和调整,始终保持学生群体的创新性和活力;坚持跟踪培养,尤其是学生毕业后发展;坚持开放和交叉培养原则,让理科学生增加人文素养,让文科学生增加科学修养;要坚持学脉传承为遵循,培养更多热爱专业、热爱吉大,有学科情怀、吉大情怀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拔尖创新学生。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吉林大学将以“匡亚明班”为标志,抓住人文社科基地建设的历史机遇,充分用好国家和学校给予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强化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能力和质量,走出具有吉林大学特色的人文社科基地学生培养新道路。
图片由吉林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