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形音义关系研究高端学术论坛”受到学界关注
(资料图片)
本报讯(记者张隽)古代汉语的字词关系、形音义关系十分复杂,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汉语的形音义关系,是进行汉语研究的基础,得到了古今学者的共同关注。近几十年来,汉语形音义关系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新成果,但在理论总结、材料挖掘等方面,仍有广阔空间值得学界同仁共同探讨。为此,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和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近日联合主办了“汉语形音义关系研究高端学术论坛”。论坛以线上会议的方式召开,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参会学者近400人,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扎扎实实“摸材料”,细致考察材料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本次论坛的学术特色。例如北京大学胡敕瑞教授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论证了刘向《别录》描述古书校雠的“一人读析”之“析”当为“竹/析”的省写,义为“简册”,并由此提出了对古书校雠的新认识,这一研究从形音义关系出发,对词义考订、古书整理乃至古代文化的发掘都具有重要意义。与会学者还十分注重将出土实物与形音义研究结合起来,例如复旦大学刘钊教授以《说文》为出发点,综合异体字与出土实物的研究,讨论了“㼽”字的词义问题,结合“㼽”与“爽”“差”等一系列因声系联的同源词,指出“㼽”的语源义即“搓磨”,此外他还讨论了“㼮㼽”应为两词,而非一词,从而修正了《汉语大字典》的释义,并给辞书编纂以启示。
北京语言大学冯胜利教授讨论了《说文解字》中的“义”和“意”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又由此进一步提炼出字形、构义、语音、词义之间的联系,总结了汉字构型的理论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王立军教授认为汉字造字的过程就是词义向字意编码的过程,从各词类的差异总结了不同类型的汉字编码过程,从义域的广度、义位的引申向度、义素结构讨论了汉字解码过程,对复杂的形义关系研究做出了高度凝练的概括。他们的报告在充分吸收中外语言学已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不约而同地聚焦于汉字的构型、编码与解码,展开创新探索,为汉语形音义关系研究带来了新的学术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