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梅跃辉——汲古出新 书写时代印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墨香四溢,走进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研究员梅跃辉的工作室,整整一面墙的书法作品映入眼帘。“有篆隶、魏碑、草书,都是最近创作的作品。”梅跃辉说。
梅跃辉1983年出生于河南登封,在小学时就爱上了书法,每天坚持练字。高中时,他误打误撞地敲开了一位书法界老前辈的家门。“老师耐心地修改、示范、指导,带我参加一些书法活动,并建议我多涉猎篆隶、魏碑,融会贯通,让我受益很大。”梅跃辉说。
备战高考之际,梅跃辉依然坚持练书法。家人有些着急,担心会影响学习,他加倍努力,“后来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家人才舒了一口气。”他说。
通过不断学习,梅跃辉逐渐认识到,没有长时间的积累锤炼,就不可能出好作品。“浮躁是创作的大敌。”梅跃辉说。从儿时的兴趣爱好、不懈坚持,到本硕博的书法专业学习,再到现在从事书法创作工作,他感到特别幸运。
“我越来越感到基本功的重要,所以不断补习、体验、积累。”梅跃辉认为,要继承和发展书法,理论研究和实际创作缺一不可,“如果不勤勤恳恳学习、踏踏实实琢磨,就难有突破。”
梅跃辉坚持汲古出新,在以篆隶为本的基础上,使篆隶楷行草相互补益,“篆隶的古拙感、魏碑的造型感、行草的节奏感,融合到一起,可以有更多变化、更多创新。”他说,“当下,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对传统艺术创作提出了新的命题。因此,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也应该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印记。”
生活中,梅跃辉时常听人说练书法费时费力,而且平时用不上。对此,他认为:“书法能提高审美素养,磨练心性和意志品质,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迪青少年成长成才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参加“文化进万家”、书法惠民公益活动,为村民义务写春联,开展书法公益讲座,并长期赴北京市怀柔区为书法教师和中小学校书法社团讲书法课、辅导创作、参与编写教材……梅跃辉常年坚持走出书斋,把书法写在大地上。
“服务基层也是充电学习的好机会。”梅跃辉深有感触地说,“不少书法爱好者的思路,让我很受启发,以后我会更加坚定地深入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实际。”(本报记者郑海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