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地方档案文书整理出版的新范式-天天热推荐
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学术研究视角的下移,档案和民间文书的整理研究成为热点,各类成果呈现井喷式增长。但由于档案和民间文书的整理出版是个“新鲜事”,缺少成熟的经验,加上整理者多非古籍整理行家,新手上路,率尔操觚,存在的问题不少,如规范缺失、观照不够、没有叙录、缺少索引、印刷不精,等等,导致整理质量良莠不齐,甚至乱象横生,已然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2014年,受兰溪方面委托,我们开始了《兰溪鱼鳞图册合集》的编纂工作。所谓“鱼鳞图册”,就是官府为征收赋税而编造的土地簿册。宋代以后,赋税征收逐渐转向以土地为主,所以给每块土地建立档案就变得特别重要。浙江婺州(金华)是鱼鳞图册的创始地、样板地,据史书记载,自南宋嘉定八年(1215)开始,婺州曾经有过十多次鱼鳞图册编制的记录。而兰溪又是样板中的样板。然而世事沧桑,各地的鱼鳞图册大多已经失传了。幸运的是,兰溪市财政局(现存兰溪市档案馆)保存了746册主要为清同治年间编制的鱼鳞图册,当地民间也有少量保存,这是迄今国内外发现的以县为单位最完整、最系统的鱼鳞图册档案,是兰溪人民献给世界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如何不负兰溪人民的重托,把《兰溪鱼鳞图册合集》编印好,编出质量,编出特色,这是项目组念兹在兹、须臾未忘的大事。为此,项目组精心谋划,精心组织,在学术规范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努力打造地方档案和民间文书整理新的范式。
(相关资料图)
建章立制,创新范式
由于档案和民间文书的整理出版缺少成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不少。最严重的就是规范缺失。本书课题组在全面普查官方机构和民间散藏的兰溪鱼鳞图册的基础上,吸收当今古籍整理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建立了严格的整理规范,包括全面普查、抢救性修复、高清彩色扫描、复原最初的编造系统、重新编目、分层断代、撰写叙录、彩色影印、精准释文、编制索引等10个环节,构建了鱼鳞图册修复、数字化、整理、影印、研究的完整工作链条和严密学术规范,纠正以往同类文献整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为学界提供了可供复制的经验,建立起明清地方档案文献整理的新范式。
抢救保护,科学修复
以往出版的地方档案与民间文书,不少扫描出版前未经修复,难以展平,多有褶皱,致使有些关键性文字被遮挡,影印效果欠佳。兰溪鱼鳞图册历经多次流转,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也出现了虫蛀、鼠啮、霉变、酸化、脆化、撕裂、粘连等各种问题,流失在民间的散册甚至已经结成“方砖”,若不及时修复保护,很可能随时间而湮灭。官藏兰溪鱼鳞图册先前虽经修补,但由于方法不到位,修补又不彻底,也存在局部霉变、补纸过厚、修复时新加的封面纸张质量较差等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扫描和制版影印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为了追求最好的图版效果,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课题组在扫描前对全部鱼鳞图册逐册逐页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和仔细的修复。在资深古籍修复专家的指导下,修复团队吸收当今古籍修复先进的理念和方法,遵循“最小干预”“修旧如旧”“修复可逆”“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等原则,对鱼鳞图册的残破现状逐册进行具体分析,对不同情况予以相应的处理,摈弃传统的一律整卷、整页托裱的方法,尽可能采用局部修复的方式,避免因过度修复而造成的保护性破坏。
正是秉持着对历史负责、对兰溪人民负责的精神,课题组一丝不苟,抢救性修复兰溪鱼鳞图册五万余叶,扫描后毫发无损地交还给原收藏单位,使这些珍贵的文献得到更妥善的保护,以一种更好的状态保存与流传下去。
高清扫描,全彩影印
在鱼鳞图册修复完成后,课题组采用分辨率600DPI、无压缩的TIF格式进行高清扫描,扫描的高清图版一式两份,一份供出版社影印制版之用;另一份提供给兰溪市档案馆永久保存,供研究者查阅之用,为以后有效避免翻阅原件造成损害创造了条件。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兰溪鱼鳞图册上面有大量的贴条等附加资料信息,这是鱼鳞图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以往鱼鳞图册的修复和扫描,往往将任务外包给商业公司,而外包公司由于员工缺乏相关的学术训练,又一味地追求工作效率,有意或无意地将记载重要信息的贴条丢弃,以致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为保留这些贴条信息的完整性,课题组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修复和扫描前先给每张贴条编目,拆册时一一将其夹在原所属册叶的字号处,并采用多次扫描的方式:先将原始状态扫描一页,然后将贴条全部翻过,正文扫描一页,最后按照贴条先后顺序分别单独扫描。修复和扫描完成以后,又将每张贴条粘回原处。严格按此操作,确保没有一张贴条出现遗失或错乱,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鱼鳞图册的历史信息。
数字化扫描完成后,进入印刷环节。由于图版索取不易,加上印制技术和经费的限制,以往多数档案和民间文书都是用黑白照片影印出版,图版的效果不够理想,特别是原件的朱笔文字和符号在黑白照片上几乎全不可见,从而对进一步的整理研究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治兰溪鱼鳞图册》攒造完成后,直至20世纪90年代,一直在使用之中,这是一份活的地籍档案。在使用过程中,有关信息需要核对、确认、落实、纠正、更改、补充,所以其中有大量红色或墨笔的印章、批注、贴条等等,名目繁多,色彩斑斓,它们是原件的有机组成部分。但这些后加的红色信息,呈现层累型特征,如果用黑白图版影印,就会模糊不清,无法对文本进行准确的信息分层,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在有关部门和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本书所有图版全部高清彩色影印。这样做,虽然印制费用成倍增加,但为了把最好的效果呈现给读者,也为了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原汁原味地传之久远,我们想,我们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应该的,也是值得的。
研究先行,深度整理
以往地方档案和民间文书的整理出版,存在问题较多,如没有分类,没有索引,甚至没有题名,等等,很多整理是初步的,粗犷式的。本书课题组在出版之前,对兰溪鱼鳞图册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普查、搜集、整理和先行研究,对鱼鳞图册进行深度整理,并撰写了长达七万字的前言,详细考证同治兰溪鱼鳞图册的攒造过程,深入解读贴条、批注、印章等核心内容,复原保护流传的整个过程,阐明其学术价值。本书的整理工作还包括:
(1)课题组对所有收入本书的兰溪鱼鳞图册都作了编目,彻底复原了最初的编造系统,纠正了原本存在的册籍顺序错乱、封题字号不清、贴条位置不确等疏误。
(2)《同治兰溪鱼鳞图册》文本呈现层累型特征,除了同治原本外,部分册籍系光绪、民国间修补或重编,课题组对其进行分层断代,确定了每一号的编制或修补时间。
(3)同治兰溪鱼鳞图册按照千字文顺序编排,先城后乡,本书按此顺序每一坊一图各撰一文,撰写了149篇叙录,详细介绍各“坊”“图”的内容、形制、编造年代、补造字号、流转过程、遗存现状等等;释读重要贴条与批注的信息及功用,将粘贴位置有误的贴条复归原位;比勘县志所载内容,补充和纠正庄名信息等等。最长的一篇叙录达1868字,可以说就是一篇简要的学术论文。
(4)本书卷末附有100余万字的《兰溪鱼鳞图册土名索引》,把《兰溪鱼鳞图册合集》中的59万余条土名信息一一释读,汇聚成册,编成索引,为研究者准确、快速检寻所需信息打下了基础,也为方言学、地名学、文字学的研究提供了绝佳的史料。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鱼鳞图册所登记的信息多为手写体,所载业户大多是小人物,所载土名大多是小地名,俗字别字盈纸满目,还有各类的印章,识读不易。课题组成员利用扎实的文字学、文献学、书法学等专业知识,不避繁难,力求准确识别出文本中的每一则信息。如《同治兰溪鱼鳞图册》三都三图中柰字77号有地名“大水推庄”,课题组通过形音分析、文献查证、实地调查等手段,指出“推”为“堆”字形误,而“堆”又为“碓”字音误,“大水推庄”实为“大水碓庄”,不但改正了鱼鳞图册本身存在的抄写疏失,同时还连带纠正了嘉庆《兰溪县志》和光绪《兰溪县志》皆作“大水推庄”的错误。
总之,本书在编目、定名、类聚、释读的基础上,对鱼鳞图册进行了深度整理,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对同治兰溪鱼鳞图册研究最为深入全面的一次,在某种程度上,本书既是一部整理影印著作,也是一部学术著作。
感谢兰溪有关部门的信任,给了我们整理这批珍贵文化遗产的机会。现在差不多九年过去了,我们把经过精心修复的鱼鳞图册原件、扫描的高清图档和印制精美的250册《兰溪鱼鳞图册合集》还给了兰溪乡亲。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没有辜负兰溪人民的重托。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对后续鱼鳞图册及其他地方档案、民间文书的整理出版起到一定的参考和示范作用。(作者系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兰溪鱼鳞图册合集》主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