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助世界理解中国文化精髓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时间: 2023-02-16 16:46:48

“和而不同”“道法自然”“知行合一”“文以载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思想文化概念,大多已固定下来,成为今天人文社科领域的术语。这些术语对于外国人理解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知识体系和中国的现实,具有基础性意义。

为了让世界更好了解我们的思想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观,避免误读和误译,由教育部、国家语委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下称“外研社”)承担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下称“术语工程”)于2014年正式启动。9年来,术语工程研究、整理、翻译中华思想文化术语1100条,出版“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系列丛书等多个书系,并不断开发衍生产品,打造“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数据库”,为世界各地读者走近中国文化提供了抓手。


(资料图)

精挑细选推敲含义

“圣人”这个词怎么翻译?中国的“儒道圣人”,更强调修身养性的人生阅历,在西方鲜有对照的概念。博士就读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德国学者裴德思,在构思论文时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他发现,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类似的术语在现有德语和英语译文中很难准确传达。

事实上,裴德思的困惑并非个例。随着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在海外有很高的“曝光度”。以“阴阳”(YinandYang)为例,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师曹轩梓的调查研究指出,JSTOR数据库(西文过刊全文数据库)涉及这一术语的英文文章有11181篇、著作1140本、相关研究报告215份。在以新闻资讯为特色的Factiva数据库(道琼斯新闻数据库)中,自1971年首次出现以来,如今已有15065篇英文新闻报道出现过“阴阳”,且不断增长。尤其是2019年末至2022年的3年间,涉及该术语的报道,年均保持在700篇以上,不少是在中医领域。

中国文化的海外“粉丝”不断增长,随之而来的是理解上的困难。对海外中国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他们并不具备中国思想文化的语境,加之早期翻译中一些词语、概念存在误读或误译,要想实现跨时空、跨语言的术语对接,就需要我们来“正本清源”。比如,“上帝”是英语“God”的中译。但事实上,“上帝”本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词,古代的“上帝”,指上古传说中主宰宇宙万事万物的最高天神,或是帝国、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即帝王、君主。如果望文生义,将其回译为“God”,必然会导致英语读者理解错误,因此“术语工程”译审团队将其翻译成“SupremeRuler/RulerofHeaven”并对其本义加以解释,以正本清源。

和一般的翻译工程不同,“术语工程”没有现成文本,首先要做的就是“精挑细选”——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术语工程”秘书处负责人、外研社副总编辑章思英介绍,为了全面梳理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特征和民族思维方式、体现中国核心价值的思想文化术语,“术语工程”专门设置了哲学、文艺、历史3个学科组,由学科组专家学者负责筛选,用200到300字阐释每条术语的含义,并附加1-3个有代表性的“引例”。之后再交由专门的译审团队进行初步翻译,译文经特邀汉学家修改润色后,最后由中国的译审专家审订、定稿,“这是一个反复推敲的过程”。

在术语遴选过程中,有一个原则是列入“对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术语。资深英语专家、“术语工程”专家委员陈明明认为:“‘自强不息’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体现了中国人自立自强的精神。中国人不怕艰难险阻,顽强拼搏,靠什么支撑呢?就是这种努力奋进的精神。我们的译文是‘StriveContinuouslytoStrengthenOneself’,即‘永不停息地去改善自己’,这就把中国人勇往直前的精神体现了出来。外国读者了解这个术语后,就会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进取。”

“翻译思想文化术语并不是简单地‘中译英’或‘中译外’,而是一个‘两步走’的过程,先将术语在中华典籍中的文言文含义用白话文简明扼要地阐释,也就是‘由古到今’;再将这些阐释翻译成外文,也就是‘从中到外’。”章思英说。

中外合作精益求精

如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术语的丰富内涵?哪些引例最有助于读者理解术语?怎样在忠实中文释义的基础上尽可能贴近目标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对于参与“术语工程”的专家学者而言,几百字的释义并不比撰写一篇上万字的论文来得容易。术语的筛选、释义、翻译要想经得住考验,就必须集思广益。

对“有无”的释义曾在翻译过程中引起一场讨论。在中国哲学中,“无”是超越一切个体事物的无形、无名的本体或本原,“有”是有形、有名的具体事物或其总和。最初的译文采用音译+意译的方式将“有无”翻译为“You(Being)andWu(Non-being)”。

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王柯平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西方哲学中的‘Being’是形而上学本体论概念,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思想来推理的永恒实在,而‘Non-being’则是现象界可见可摸的东西,但不是实在的东西。前者为本,后者为末。上述译文,在西方读者看来,正好本末倒置。”最终,为最大限度避免英语读者可能产生的误读和误解,考虑到中国哲学本不同于西方哲学,经过与哲学组讨论后,只保留了音译,删除了括注中的意译。

类似的讨论在工程推进中比比皆是。精通英汉双语、通晓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汉学家,在订正错讹、提高译文质量方面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翻译过程中,汉学家往往会关注到一些中国学者习以为常而外国读者可能产生疑惑的细节。在解释术语“怀远以德”时,使用了出自《左传·僖公七年》的一段引例:“管仲言于齐侯曰:臣闻之,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

对中国学者来说,引例中的“齐侯”指的是齐桓公,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译审团队按“齐桓公”进行了翻译。但瑞典汉学家韩安德在审稿时指出,这容易造成外国读者理解上的困难。他考虑到最大程度贴近中文文本的原则,建议此处翻译为“侯”(marquis)而不是“公”(duke)。最终,译文修改为“MarquisofQi”。

“其实,中外专家合作翻译、反复探讨的过程,同样是文化交流的体现。”章思英说,“通过这样的讨论,加深了我们双方对中华思想文化的理解。”

融合出版提高效能

作为“术语工程”秘书处,外研社充分依托工程产出的知识成果,不仅实现相关书系在国内国外落地生根,还通过搭建数据库、开发衍生图书产品、制作有声书和漫画书等,形成了面向海内外、面向专业读者与普通读者、面向成人读者与青少年读者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立体传播矩阵。

作为“术语工程”核心成果,截至目前,“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系列丛书已出版11辑(平装及精装),并推出了合订本及文、史、哲分卷,收录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中英对照)1100条。相关图书的海外输出版图不断扩大,已输出38个语种。其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波兰语、亚美尼亚语、马来语、阿尔巴尼亚语、保加利亚语、尼泊尔语等21个语种的外文版已正式出版。

在手头没有纸质书的情况下,读者可以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网”轻松获取相关术语的中英释义和引例。该网站设有6个数据库,分别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库、术语当代应用库、中医文化关键词库、典籍译本库、典籍译名库和博雅双语库。它们不仅受到国内高校教师和研究者欢迎,后台数据显示,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德国、巴西、印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用户也访问过该库。

“如果外国读者觉得仅阅读某一术语条目几百字的释义和引例不够全面,或者通过它们引发了深入了解的兴趣,则可阅读‘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研究丛书’。”章思英说。这套英文版丛书由外研社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旗下的学术出版社帕尔格雷夫合作出版,每本围绕一个或一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展开,挖掘其起源和意义变迁,并阐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目前出版了《和谐》《美》(王柯平著)、《天下》(赵汀阳著)、《兴》(袁济喜著)等8册。

除了面向海外读者,“术语工程”也肩负着在国内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发挥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使命。依托于“术语工程”成果,外研社开发了“文化关键词”系列图书,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关键词》《中华思想文化关键词365》《一百词解读中国智慧》,针对读者需求不同分别提供偏学术性或偏普及性的术语;《中医文化关键词》(2辑共200余个关键词)为中医药英译和中医研究提供基础工具书;《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关键词》《中国传统法治文化术语》《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关键词》等分门别类把不同领域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讲清楚……

这些衍生成果中,由“术语工程”秘书处与“铲史官”团队合作策划制作的《漫画中国文化关键词》独具特色。该书用漫画形式,深入解读“那些你好像知道,但又说不清楚”的文化关键词,语言活泼,让读者脑洞大开。比如“佛教‘般若’”篇,以金庸小说中少林的“般若掌”引出般若的本来意义,通过3个禅宗故事逐步揭示般若哲学的含义;“载舟覆舟”一篇,分别举了唐太宗、隋炀帝、汉文帝、曹操的例子,来展示古代统治者与百姓的辩证关系。这些漫画首先在“铲史官”微信公众号发布,阅读量累计超过530多万。外研社在此基础上推出的《漫画中国文化关键词》一书,不仅进入《2022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其繁体字版还直接输出到台湾地区,间接进入香港和澳门。

面向青少年读者,外研社开发了《“看不懂”的中国词》(3册)、《跨越时空的中国词》等系列国学启蒙图书。以《“看不懂”的中国词》为基础创作的《中国智慧有声故事书》,入选2020年“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和2022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出版物”。

“‘十四五’期间,‘术语工程’的研究范围将向经济、法律、教育、科技等领域拓展,时间上向近现代延伸,构成上由核心概念术语为主向思想命题术语拓展。”章思英说:“同时,进一步推进融媒体出版,构建图书、电子书、有声书、数据库与知识服务有机融合的数字化、立体化、多层次出版平台,让‘术语工程’成果更易于传播,更深入人心。”(本报记者黄敬惟 张鹏禹)

标签: 思想文化 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