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三人一队、三天时间、自由搜集材料、调查研究、不得与对外任何人讨论……72个小时,需要全身心投入,最后队员要完成一篇用数学建模方法解决世界问题的科技论文。上午,“201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鸣锣开赛。东南大学作为江苏赛区最早参赛学校之一,今年有100支队伍300名参赛同学参入其中,与全国其他赛区的同学们一起进行着紧张的72小时远程建模比拼。
本次竞赛有来自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区)及美国和新加坡1338所高校25347个队的7万多名大学生,同时点击竞赛网站,下载题目参与比赛,参加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竞赛评奖以假设的合理性、建模的创造性、结果的正确性以及文字表述的清晰程度为主要标准。虽然是数学建模竞赛,但该竞赛面向所有专业的大学生,每年参赛同学中数学专业的同学大约只占15%,甚至每年都有人文和社会科学专业的部分大学生参赛。
今年的竞赛题目取源于社会、经济、工程等领域的热点问题。题目分为本科组和专科组,本科组的课题是要求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探究“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和“创意平板折叠桌”,要求同学建立数学模型,根据客户任意设定的折叠桌高度、桌面边缘线的形状大小和桌脚边缘线的大致形状,研究所需平板材料的形状尺寸和切实可行的最优设计加工参数。专科组的课题是“生猪养殖场的经营管理”,要求同学收集数据,建立数学模型研究某养猪场的最佳经营策略。另一个赛题是“储药柜的设计”,要求同学建立数学模型,给出适合于自动化分拣药房的最优储药柜设计方案,以满足药房储药需求,并提高储药柜的利用效率。
10:00左右,记者在东南大学的机房里看到参赛队员有序配合,对题目进行斟酌分析。队长徐炜鸿、组员陆超和孟帆都是是工程学院大二的学生,面对这次“真枪实战”,他们分工明确,不过第一次参加竞赛仍然感觉“压力山大”。“我负责查找资料和写论文,徐炜鸿和陆超负责编程和建模。”唯一的女队员孟帆说道。问起如何安排72个小时,孟帆觉得大家都会全力以赴,“第一天多睡会儿,剩下时间基本就不准备睡了,泡在机房里。”
据悉,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创办于1992年,每年一届,今年是第23届,已成为目前全国高校规模最大、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础性学科竞赛。该竞赛每年9月中旬进行,竞赛持续3天,由大学生自由组队,每队3人,独立完成竞赛。从1999年起竞赛分本科组和专科组同时举行,今年参赛队数中本科组、专科组分别为22233队、3114队,总数比去年增长8.6%。今年内地所有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区均有高校参赛,并有两所国外大学(美国科尔盖特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生报名参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