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面不需要粉笔、黑板擦;教师不再用备课本备课,而是在自己的工作坊中通过网络建构具有自己特点的课程资源和课程体系;异地课堂同步实施,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这些听起来看似遥远的事,已逐渐在巴中变为现实。
近年来,巴中市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实现了全市1749个村校(教学点)“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乡镇以上中心校网络宽带全接入,班级多媒体拥有率逐年提升。教育信息化给老师教学带来哪些变化,对学生学习有哪些影响?日前,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网络多媒体教学 师生省时又方便
作为2014年9月投入使用的巴中城区新建学校,巴中市中坝小学从学校建设规划开始,就把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并付诸实施。目前已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1月28日上午,记者来到该校看到,每间教室均配备了电子白板、电脑、投影仪等设备。“目前,我校42个班级已经全面配齐了计算机、电子白板、网络设备和校园广播系统,学生可以在教室里通过云平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该校老师黄晓琼介绍。
黄老师说,以前,要讲解一篇课文,有时需要用20分钟来板书所学知识点,学生记笔记又要花去一些时间,这样十分影响教学进度。学校建成数字化校园后,她直接用电脑课件教学,把一篇课文的知识点通过PPT呈现在电子白板上,学生可以通过U盘拷贝课件,既省时又方便。同时,通过远程教育资源,她还能从互联网上把优秀课堂资源下载在电脑上给学生讲解,以此提升上课质量。
今年全市4093个教学班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教育信息化不仅改变了课程的教学方式,还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市教育局电教馆研究室主任张泽容说,近年来,在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重大规划和重大工程支持下,教育信息化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然而,教育信息化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巴中市农村学校信息化基本环境建设尚未全面实现,面临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模式和有效应用机制尚未形成等问题。所以,加快推进巴中市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保障教育信息化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巴中市今后五年内以“信息化促均衡”的重要内容和工作目标。
据张泽容介绍,日前,市政府又将教育信息化纳入2015年全市自选民生工程项目,将进一步加大教育信息化的经费投入,为361所学校(巴州区65所,恩阳区56所,平昌县84所,南江县96所,通江县60所)建设符合学校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需要的校园网络,为4093个教学班(巴州区700个,恩阳区806个,平昌县1517个,南江县400个,通江县600个,经开区9个)装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确保到2015年底前,城区中小学接入带宽达到100Mbps以上,超过12个教学班的农村中小学接入带宽不低于50Mbps,少于12个教学班的中小学接入带宽不低于20Mbps,实现乡镇以上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
配置天文望远镜助力数字化教育
“此外,今年还将选择建设WWT互动式数字天象厅,助力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张泽容说,WWT天象厅即万维天文望远镜(WorldWideTelescope,简称WWT),它是一套架构在虚拟天文台理念和技术基础上,由海量数据驱动的互动式数字天象厅系统。借助WWT,教师可以将世界上最好的教育资源置于指尖。“该项目由各地各校根据自身情况选配。今年力争在市直属学校试点建设2-3套,各县(区)根据本地区实际试点建设2—3套,促进项目的推广应用。”
据介绍,今年还将全面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快优质教育的开发和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应用研究。力争到2017年,搭建市、县(区)“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到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人人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