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吉志介绍,法律在对著作权保护的同时,也不提倡过分保护,防止对创作自由造成影响。
该不该在高考作文中找乐?
每年高考悲喜两重天的结局,总是媒体关注的焦点话题。今年那幅漫画的作文评议,照旧惹来场外“河南考生98分一巴掌,北京考生61分一香吻”一类段子,将“招生地域性不公平”又揶揄一回;与郭敬明等并称“新四大才子”的新生代作家张一一,连续三年报名参加高考,今年最大愿望是“作文能及格”,再度引发“高考公信力”的争议。
连连折腾,让很多人按捺不住,“中国教育在线”的老总陈志文发文《高考作文到底在考什么?》,对“动辄批判高考命题”的做法表示“坚决反对”,首先是“高考命题是一个专业问题,真不是谁都可以给指导的”。他说,高考作文需要考察的核心应该是明确的,就是考察考生的基本书面表达能力,即基本语言组织,与隐含在背后的逻辑思维,而不是文学性,不是用来筛选中文系学生或考作家的。
任何成熟稳定的考试,都有程式化、专业化的特点。在陈总看来,“某某中文系教授或作家语文试卷不及格”的新闻都不叫事,因为高考本来就不是考教授,脱离了高考应试的专业训练,由于不熟悉而考不及格,这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毕竟是专业人士所写,这篇雄文确实是切中时弊,多有新见,但也有没点透的地方,比如例举从托福到雅思,从美国的高考SAT到ACT,部分写作考试甚至靠机器阅卷,根本原因在于“书面表达的逻辑是测试的核心”。
窃以为,对逻辑期望过高,有可能演变成一种迷信。帕斯卡说:“理性所走的最后一步就是承认有无穷多的事物超出了其认识范围。”现实总是充满种种悖论,就像今年有网站出新招,让人工智能“微软小冰”首次尝试高考作文,有人看后说“字数不够”“逻辑混乱”“不忍直视”,而两位多次参加高考阅卷的老师却给予高度评价,说“我的书签路过了很多书”几句颇具文艺范。
可见,即使是流水生产线的标准产物,只要有人掺和,永远是言人人殊。让人好奇的是,倘若用机器阅卷,“微软小冰”能得几分?倘若是低分,又是哪台机子出现“逻辑混乱”?
绕来绕去,好像绕不过崇公道那句出场白,“你说你公道,我说我公道,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反对过度关注高考的这篇文章,最令人折服的可能是这么一点:强大的舆论往往裹挟了高考命题,导致试题难度不断降低,高分考生纷纷出现,区分度随之下降。人人一朵大红花的状况,不仅不利于高校的人才选拔,反而有可能助长应试教育。
但转念一想,或许是高考门槛低了,对于许多人来说,考大学算不上什么大事,公众对高考的关注度自然也就逐年降温。部分网友主要是对高考作文感兴趣,因为能在各地命题的对比中发现不少乐事。这些心态,能否说明我们的社会对待高考更趋理性和成熟?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JEJU在韩国济州岛,微信公众号哦~
有留学意向的更加欢迎微信添加:F15384071123,详细咨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