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电话亭无人问津?中学生出妙招
公用电话亭尴尬怎样破解?中学生出妙招
公用电话亭曾遍布城市街头,串联着通话双方绵绵不绝的情思,传递着线路两端的喜怒哀乐。然而,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公用电话亭越来越陷入无人问津的境地。如何改善公用电话亭尴尬求生的局面?来自北京市第五中学的高二学生张砚衡和李嘉睿,在调研后开出了自己的药方。在刚刚落幕的第38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他们的这一研究拿下了社会科学类一等奖。
问卷调查
公用电话呼叫服务不可废弃
出生于千禧年之后的00后们,可谓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智能手机的存在对他们来说自然而然,公用电话亭只是偶尔充当着应急的角色。“有一次手机没电了,用过一次公用电话。”张砚衡回忆说,“那也已经是两三年之前的事情了。”
虽然用得少,但是见的却不少。在学校附近、居住的小区周边,两个人经常能见到略显破败的电话亭,见诸报端的对其尴尬求生局面的讨论也引发了两个人的关注。他们开始意识到,曾经作为城市必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公用电话亭,逐渐成为了人们身边的“闲置资源”;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如何提高他们的利用率?又需要与时俱进地添加哪些功能?他们对此展开了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只有1.27%的被调查者表示经常使用公用电话亭,16.03%的人表示偶尔使用,多达82.7%的人表示不会使用公用电话亭。在呼叫用途的调查中,24.05%用于紧急呼叫,8.86%用于日常使用,另有8.02%用作他用;66.24%的人表示不使用。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电话亭的呼叫功能可以被取消了呢?
两个人又查询到这样一组数据,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北京联通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公用电话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主要为社会公众提供通信服务和公益信息服务。据统计,2016年共发生通话1900万分钟;应急公益通信服务(110、119等)102万次、780万分钟。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公用电话至今仍然为部分市民提供了大量的通信服务。同时,公用电话亭作为重要的城市市政基础服务设施,是社会公众在紧急情况下获得救援的通道,在保障人们生命安全、减轻灾害损失、维护社会治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现在的公用电话亭仅在提供呼叫服务这一点上就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
在保留呼叫功能的前提下,又该增加哪些新功能呢?调查后他们发现,呼声最高的是“手机充电”,其次为“地图、导航等服务”,再次为“应急品售卖”;WiFi发射的提议也颇受欢迎。
问卷结果还显示,除了手机的普及让公用电话亭降低了使用的必要性之外,电话亭的卫生条件差也是让人对其难以产生使用兴趣的原因之一。“改造不仅要解决新功能的开发,还有维护的工作要做。”张砚衡说。另外,通过收集反馈,改造外形、以引起公众注意也是改造的重要部分。
实地走访
住宅区公用电话亭分布最密
要进行功能改造,除了立足于功能本身,回答“改造这个功能是否有价值”、“操作起来是否可行”之外,电话亭的客观地域分布状况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于是,两个人走上了大街小巷,以东城区主要街道作为调查对象,对电话亭的地域分布情况进行了抽样。“东城区包含了北京各种各样的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行政办公区、旅游风景区等,因此比较有代表性。”李嘉睿解释说。
调研结果出乎两个人的想象,统计后发现,在住宅用地占比重较大的地区,电话亭的分布较为密集,如交道口南大街就有15座电话亭;而北河沿、南河沿大街、正义路、地安门东大街等行政办公用地和商业用地占更大比重的地方,电话亭的分布则相对较少。
此外,他们还发现,距离市中心远近也影响着电话亭的分布。比如,同是住宅用地占比较大的交道口南大街和朝阳门内大街,由于后者距离最中心的区域相对远,因此电话亭的分布也不如交道口密集。“当然有拆除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反映出了不同功能区存在不同的分布特点。”
在此基础上,张砚衡和李嘉睿确定了电话亭“分区域”改造的思路:不同的城市功能分区设计不同的改造功能。这样既能够适应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各类需求,也能够和不同区域不同的分布情况相配合。
改造方案
从外形到服务加入京味特色
在他们的设想里,无论是怎样的功能分区,改造后的电话亭都要满足两个基本功能:应急功能和信息服务功能。两大功能根据不同功能分区的定位,在细化上而有所不同:比如住宅区的信息服务更侧重办卡、生活缴费等;旅游景区的信息服务更倾向景区信息导览、检索等。限于时间和精力,两个人主要对商业区和旅游景区的改造方案做出了具体的细化与落实。
他们认为,商业区的电话亭如果能实现商业点信息的查询,那么将极大调动起商家的积极性,从而弥补维护和改造的成本。而要使这一功能得以实现,网络是不可缺少的元素。与电信部门交流后,两个人最终选择以已有的电话亭为载体进行WiFi发射,使电话亭中的商业点与地图信息查询、广告等功能得到支持。这样一来,一方面丰富了电话亭中触屏电脑的功用;同时也方便了需要无线网络的行人,使人们能够通过认证的方式获得WiFi信号。
在经过一番研究之后,两个人将“旅游景区”的概念扩大为包括胡同、名人故居乃至城市中心区寻常巷陌的“历史文化区”。“因为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北京的电话亭,所以有必要考虑到其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特殊性。”李嘉睿介绍。针对这部分地区的电话亭,两个人认为,在提供信息搜索的服务内容上,应覆盖历史文化介绍、景点游览路线的个性化规划、景区信息与参观导览等;同时可以设置语音讲解选项,方便不同人群享受便利。“这种针对一定观光区域的线路规划将更加人性化,兼顾景区内每个景点,提出‘最佳路线’,而不是只提供’最短路线’,这是当今的手机地图、手机导航等软件难以做到的。”当然,这项服务的实现,需要与景区、地域的相关负责人建立合作,以实现信息的实时更新。在外观设计上,历史文化区的电话亭也以攒尖顶等构造,充分体现京味特色。
在功能改造的可行性上,两个人也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比如很多功能涉及到的用电问题,在与专业人士交流后,他们提出,这一问题可以从附近接入电缆的方式加以解决,且成本可忽略不计。对显示器、路由器、外观设计等成本进行核算后,两个人得出,每座电话亭的改造费用大约在2000至3000元,每年的功能支出以及维护费用在2000元左右。“结合改造后能增加的广告收入,这一支出在初步看来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张砚衡和李嘉睿表示,他们对新型电话亭的一大期待便是“信息化”,让电话亭作为一个信息时代的服务端口出现,与智慧城市发生更加密切的关联。(记者 牛伟坤 文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