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巴中在线 > 娱乐频道 > 电影 > 内地影讯 >正文

电影局拳打叶问3票房造假 盘点那些年票房造假的电影

时间:2016-03-19 16:27:12    作者: mindy    来源:巴中在线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叶问3》票房事件惊动电影局

  3月4日上映的《叶问3》,上映十天已取得超过7亿人民币的票房成绩,但是关于《叶问3》“买票房”的消息一直不绝于耳。3月6日,电影局严正表明态度,“个别影片、部分影院在某个时间节点上出现了虚假排场及注水票房现象,对电影产业构成了严重干扰,破坏了市场秩序。电影局高度关注,并正在对相关情况进行严肃排查”。

  据媒体报道,电影局已约谈《叶问3》相关负责人,并要求相关电子售票平台,提交与《叶问3》发行方签署的发行合同。

  微信公号“察影”作者陈昌业分析,“其他影片也或多或少地曾有‘买票房’的小动作,这几乎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但是《叶问3》事件能直接惊动电影局,也是因为他们做得太粗暴拙劣了。在电影票房类APP普及的今天,如此猖獗的小动作,实在是太容易被发现了。”

  包括陈昌业在内的不少网友指出,《叶问3》有通常的包场行为,还会“队形整齐”地整排买下某些座位,间隔时间或长或短,仿佛有一些异常执着的观众,从早到晚一直在反复观看电影。除此之外,《叶问3》的票房注水现象,还集中发生在一些二三线城市的影院,有些单日票房从没超过10万元的小影院,在《叶问 3》上映的首周末,竟冲到单日票房50万以上。

  《叶问3》对于高票房的渴望,其实与资本市场相关。在《叶问3》的发行链条上,不仅有两家上市公司,还有1家担保公司和多家P2P公司。《叶问3》的主要投资方——快鹿投资集团以2亿的价格,购得了《叶问3》的投资、发行权,然后通过对外发售保底基金,将票房收益全部转让给分别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两家公司,A股的神开股份和港股的十方控股,而这两家公司背后的控股股东,其实就是快鹿集团。在《叶问3》上映前后,两家公司曾以保底发行的名义对外公告投入了总计1.6亿的资金,保底目标为10亿元。

  按照业内人士分析,快鹿打的算盘是,高票房能刺激股价。陈昌业此前撰文认为,“上海快鹿此前已通过不同的公司、平台或是产品从用户和投资者那里募集资金,不管是民间借贷的P2P、众筹,还是二级市场里的上市公司,上海快鹿的目标毫无疑问就是10亿票房,如果达不到,这一击鼓传花的游戏可能会戛然而止。”

  票房造假伤害行业秩序 电影恐沦为资本市场棋子

电影局拳打叶问3 盘点那些年票房造假的电影

  《叶问3》

  电影产业专家蒋勇表示,“提到《叶问3》的这种票房造假行为,最致命的是它对于电影市场秩序的伤害。这种不公平的竞争,会对同档期影片有严重压制的作用,同档期的《疯狂动物城》在上映第二周能获得票房逆袭,也是因为《叶问3》收敛了很多,所以它干扰了观众的正常选择,这属于一种虚假宣传。现在我们的票房越来越透明化,就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一部电影的影响力,因为票房就代表了观众的选择,这本来是最有效的衡量标准之一。”

  在陈昌业看来,“《叶问3》事件的破坏性在于,买票房这个事情变得理所当然了,它的行为如此粗暴而明显,这对于行业秩序是一个巨大的挑衅。这不仅仅是对市场秩序的破坏,是一种发行手段的滥用,它最可怕的是用资本的手法,托起它背后的金融赌局。”

  陈昌业说,“《叶问3》最令人激愤的行为是,让电影成为了一种冷冰冰的工具,甚至被当成了资本市场上的一颗棋子。中国电影经不起这样的把戏啊!金融的创新不代表可以被资本玩弄于股掌,电影也绝不应该是庞氏骗局的载体,电影人也绝不应该成为鱼肉散户、老百姓的中介。对于依赖于内容创新的电影产业而言,被以买票房为实质的所谓金融创新驱动,内容的创新将失去动力。而资本也会很快踏着电影产业的干尸,走向另一个产业去继续吸血。” 《叶问3》正常卖也有五亿票房? 受负面新闻影响 票房“断崖式”下跌 #FormatImgID_6# 《叶问3》上映五天后票房“断崖式下跌”(数据截止3月14日)

  《叶问3》上映初期票房爆棚,但在上映五天后,票房就一直在单日3000万上下徘徊,缩水非常严重,可以用“断崖式下跌”来形容,实际这部电影的质量并不差,电影内容也仍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蒋勇分析说,“《叶问3》如果正常卖的话,至少可以达到《杀破狼2》的5亿票房,而且《叶问3》在香港市场票房还不错,收获了6000万港币,《叶问》第一部在IMDB上排行250名以内,说明它也还是有品牌价值的。如果在内地宣传营销还可以,其实卖到5亿票房是没有问题的。”

  蒋勇感叹,《叶问3》买票房的小动作,其实是害人害己。“票房造假,扰乱市场秩序,影响竞争对手,此为‘害人’。这个负面新闻一传十十传百,背后上市公司的股价大跌,损失非常严重。对于电影行业来说,不少公司会把信誉和名誉看得异常珍贵。经此事件,《叶问3》片方形象大损,这是很难用金钱来衡量的损失,也是害了自己。”

  包场放映=买票房? 仍处于监管模糊地带

  《叶问3》

  有人可能会有疑惑,“包场放映”到底是不是等同于“买票房”?比如影片《天机·富春山居图》曾进行长达8周的包场放映,即为赞助商出资支持,目的是向其目标用户进行品牌宣传,实现广告植入价值的最大化。品牌方的代表即为奥迪,支付的是真金白银,而通过包场放映,影片的累计票房也超过了3亿人民币。

  “买票房”的情况,也会发生在票房成绩不理想的影片身上。比如为了让票房不会“太难看”,制片方可能与自己旗下的院线和影院协调,出资购买相应场次的票房,从而推高影片的票房成绩。不过,这种包场放映,即使片方和院线同属一家公司,仍然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并相应地给影院分成。

  某位不具名的前电影公司高管表示,现在应该更加冷静地分析《叶问3》事件。“比如“买票房”是否存在违法行为,还是属于违规行为?如果仅仅是违规行为,是否存在行业法规的漏洞和监管缺失?如果存在违法行为,就不能仅仅从电影局的角度来谴责它,而是要配合多个部门进行调查。如果《叶问3》背后的快鹿集团,有金融、证券方面的漏洞,则需要证监会、金融管理机构进行审查;如果配合《叶问3》买票房的影院,存在偷税漏税的问题,则需要工商、税务部门的介入。”

  该人士分析,“从电影局和电影管理部门来说,应该制定更详细的行业规则,不能仅仅依靠电影院的自律。因为电影院都是要创收的,而买票房对影院来说,是不用付出任何投资的收入,半夜幽灵场没人看电影,却有人包场把钱双手奉上,这几乎像是一种慈善行为,影院没有理由不欢迎。” “买票房” 有钱 不能任性! 行业规范亟待完善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对于“偷票房”,目前已有不少行业规范建立,明令禁止这种行为。但对于“买票房”,似乎不能简单用一句“有钱任性”就可以概括,这还是电影行业的模糊地带,现在没有明确的法律或行业规范,去制约这种行为。仍然有不少业内人士的疑问,无法得到解答。

电影局拳打叶问3 盘点那些年票房造假的电影

  比如片方或赞助商的正常包场,是否有一定的规范?如果影院出现大规模的包场,却无人观看电影,是否会构成对市场秩序的扰乱?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除了影院和观众的自发举报,如何进行有效监管?高票价会助推“买票房”,那么电影票价的最高上限,是否完全没有限制?电影行业与金融资本创新的边界在哪里,如何让电影不沦为资本市场的棋子?

  《阿童木》票房注水,使光线影业老总公开道歉,《捉妖记》“买票房”疑云,安乐影业也有公开回应。此前涉及《英雄之战》的买票房行为,虽然电影局曾约谈相关负责人,后来则不了了之。时至今日,《叶问3》片方,上海快鹿投资(集团)唯一的官方回应是“电影仍然在院线正常放映,目前没有被吊销营业执照,也没有接到上级部门的任何处罚通知书。”

5/5首页 上一页 3 4 5
关键词阅读:

你有微信?通过微信可以学习财经知识,锻炼交易技能:关注公众号招金财富(微信ID:bwp816)财富伴您左右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