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巴中在线 > 娱乐频道 > 娱乐聚焦 >正文

揭票房造假内幕:花830万元可造1亿元票房数字

时间:2016-04-07 12:52:40    作者: mindy    来源:巴中在线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纷纷扰扰的《叶问3》票房造假事件终于有了调查结论,全国电影市场专项治理办公室认定该片存在非正常时间虚假排场现象,查实场次有7600余场,涉及票房3200万元,另有5600万金额的自购票房。最终下达的处理意见包括:查实的3200万元虚假票房不予认可,不计入全国电影票房统计数据;对发行方大银幕(北京)发行公司暂停新的电影发行业务1个月,责其整改;对参与此次事件的73家影院及其所属院线、相关电商等采取严重警告、网站曝光、通报批评、诫勉谈话。

  电影监管部门此次行动可谓雷厉风行,却难称雷霆手段,反应速度及时,处罚力度则太轻。

  电影专项基金为什么饱受争议?

  票房造假这一顽疾显然不会因为《叶问3》事件而告终。

  中国电影票房造假现象由来已久。要理解这一现象,首先需了解当前中国电影票房的分配机制。以影院产生的每100元票房为例,这100元首先要扣除 3.3元的税费,以及5元的电影专项基金,此外还有中影数字代理费(为方便理解,此项暂忽略不计)。扣除税费及专项基金后剩下的91.7元当中,影院和院线拿走其中的57%合计52.27元(前者拿50%,合45.85元,后者拿7%,合6.42元),发行和制片方拿走43%合计39.43元(按双方约定比例扣除营销成本和发行代理费后剩余金额为制片方收入,发行代理费通常为5%-15%不等)。

  电影票房是一块蛋糕,国家、行业管理、制片、发行、放映各环节都试图从中切走可享用的一块。电影作为市场流通的商品,国家抽取3.3%的税收理所应当。5%的电影专项基金通过国家广电总局下属的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办公室(“资金办”)代收,属于于法有据,合理性存疑的一块。这一收费源于中国电影计划经济的困难时期,而在电影产业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要知道仅一部《美人鱼》,专项基金提取的金额就高达1.7亿,每年合计收取的资金已超过20亿——则因其继续收费的合理性,以及经费管理使用的不透明而颇受争议。

  倘若说税与专项基金的收取具有一定的公共与公益属性,那么制片、发行、放映参与票房分配则完全是市场行为,票房造假便与他们直接相关。票房蛋糕的分配是一个零和游戏,有人多切了就意味着别人的利益受损。在电影产业中,放映、发行、制片都有可能参与票房造假,其形式手段各有不同,目的却始终不变,不是为名,就是为利。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关键词阅读:

你有微信?通过微信可以学习财经知识,锻炼交易技能:关注公众号招金财富(微信ID:bwp816)财富伴您左右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