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金马奖囊括6项大奖提名的国片《再见瓦城》,导演赵德胤于上週出席其纪录片作品《翡翠之城》的映后座谈会。缅甸出生、16岁赴台求学的赵德胤,导演风格属于强硬派,因为其作品常常有拍摄时间的限制,有时甚至必须在短短十多天内结束所有取景。因此,在拍摄过程中,尤其拍剧情片时,他通常不会给予工作人员过多的自由发挥空间;然而这样的模式,却在拍摄《翡翠之城》时失效。
▲《再见瓦城》、《翡翠之城》导演赵德胤。(图/资料照)
《翡翠之城》的主人翁正是导演的大哥,在缅甸较台湾更为传统的华人社会,对贫困的家庭来说,长兄往往肩负全家人的期待,希望在外打拚的大哥可以挑起一家子的经济重担。于是,年仅十五六岁的大哥便前往帕敢玉石场,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挖到玉石而就此翻身。不料几年后大哥便断了音讯,写信也杳无回音,更别说寄钱回来贴补家用。大哥在外头挖到玉石飞黄腾达的谣言也在村里传开,为了生计,导演的大姐二哥等兄长,随后也到泰国打工;母亲也做过帮忙运送毒品的差事,赵德胤对大哥不满、不谅解的情绪自幼一点一滴的形成。
▲翡翠之城记录片海报,图中人物即故事主角,为赵德胤的大哥。(图/翻摄自赵德胤脸书专页)
一直到十多年后,赵德胤才在瓦城监狱与大哥重逢,对于这幺多年来对大哥记忆的空白,以及玉石场究竟是怎样一番光景,值得大哥如此为之投入一生,赵德胤希望寻求解答。2012年,正值缅甸军政府与KIA(克钦独立军)展开军事对峙,许多玉石场开发商迅速抽身,出狱后的大哥决定趁机重返玉石场,延续那个尚未梦醒的玉石路。
「美国有黄金梦,缅甸有玉石梦,多少人为之前仆后继。」大哥在片中说道。拍摄《翡翠之城》期间,赵德胤以旁观者的角色跟在大哥身边,看着无数的人们从青年到中壮年,抱持这个在旁人眼里俨然是个不可能成功的希望,饱受痛苦,漫漫岁月只能靠毒、赌、嫖来获取心灵上的短暂麻痺。「很多人想要翻身,但你看他就是一辈子翻不了身。」赵德胤:「但这总有一天会幻灭的深渊,对他(大哥)来说很可能就是理性的全部。」
在拍摄前,赵德胤原是希望透过这部纪录片,某种程度可以作为对大哥当年为何不负责任抛下家庭不顾的质问,但大哥却总是有意无意的迴避这类问题。后来,随着拍摄近尾声,赵德胤虽然没有得到正面的回应,却透过亲身的经历,企图拼凑出大哥当年在玉石场的点滴。虽然曾经一度想将大哥从梦中唤醒,但诚如在电影里旁白说的──「也许方向错了,还是要生存下去。」。
《翡翠之城》虽然是部纪录长片,却使用更多较为破碎的短镜头,而非一般纪录片习惯的长镜头手法。此外,这部电影拍摄过程中,因为使用到的器材包含了GoPro、小DV、单眼相机甚至iPhone,因此素材整体显得较为仓促零碎,在后製上需经过进一步美学的调整,也因而显得更接近剧情片的形式。但赵德胤说,对他而言,纪录片与剧情片本质上没有太多的差别,没有华丽技巧,都是在当下凭着本能和直觉拍摄。儘管有些人会觉得纪录片与剧情片的差别在于「真实」,但赵德胤认为「每个镜头都是导演的选择,相机一开,就没有所谓的真实。」
▲《翡翠之城》剧照。(图/翻摄自赵德胤脸书专页)
现年33岁的赵德胤,16岁前在缅甸长大,后17年则在台湾学习、蜕变,因此,就他个人而言,很难界定自己究竟是缅甸的导演,或是台湾的导演。之所以取材以缅甸为主,不单只是出于原乡情怀,而是缅甸故事的急迫性:「在台湾,相对来说有很多优秀的导演会拍;但缅甸,我不拍,就没有人会拍了。」
诚如《再见瓦城》即将在缅甸抢先台湾上映,呈现的同样是在发展中东南亚人们的生活现况。「比较保守的人也许会觉得《再见瓦城》在讲缅甸的坏话。」儘管如此,赵德胤仍希望透过他的电影,能将缅甸的其中一种面貌,呈现给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