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弱势群体:冲破壁垒的新兴职业人丨我们的美好生活-独家
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足和美好的今天,社会上仍然有着一些弱势群体,他们当中有的是视障、听障患者,也有存在心理障碍的人群。对于他们来说,与外界进行感知和理解是一道难题。然而有这样一批新兴职业人,他们致力于从事无障碍工作,为这些人群带来更多丰富的体验。来看二十大前瞻系列报道“我们的美好生活”。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电影已经从一开始的默片变成了有声,从一开始的黑白电影变成了彩色电影,从2D变成了3D。在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不断增强人们感知体验时,似乎有一群人已经被技术忘在了身后。
(资料图片)
在中国有视力障碍的人群达到了1800万,而有听觉障碍的人群有2800万。这些人生活在一个相对安静,同时色彩也没那么丰富的世界里。对于他们来说电影究竟意味着什么?应该有一种怎样的展现形式可以增强他们的体验,使他们跨越障碍,真正理解电影里的故事?有一种无障碍的电影,让世界看到他们,也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世界。
一部经过无障碍制作的电影《虎口脱险》,在保留原声后,加入口述解说旁白的听障字幕,或者用手语翻译画面,让视障、听障人群能够获取到电影里的内容,这就是无障碍电影的制作过程。在这背后有一个群体,他们对画面进行解说以及手语翻译,让电影最终走入市场,面向大众。
译迩无障碍制作调研员 张楚云:
他的口述效果怎么样?听下来的感受如何?像我们这样的人的感受是比较确切的,因为我们是这群人当中的一部分,比我们更困难的全盲人士我们也经常接触。所以,译迩的片子里面形容颜色的词汇用得不多,因为全盲人士是先天的,他根本就不知道颜色的具体情况,而本身片子中留给口述的时间就不多,你要把时间用来解释整个故事情节。
译迩手语翻译高级顾问 杨在申、手语翻译 王靖玮 :
去年开始,聋人朋友老师带他来参加大学里面无障碍电影的一个活动,参加后非常感兴趣,于是开始参加这个平台。知道了电影翻译做得好不好是关系到观众的,因为观众看到电影会有一个直观感受,如果翻译得不好,会失去大量观众。
《视障人士在线社交报告》显示,超过92%的视障用户手机中安装了音视频软件,36%的视障用户每天使用音视频软件时间超过1小时。与庞大消费需求形成对比的是市场的空白。
译迩科技创始人 韩冬雪:
对于他们来讲,其实他们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确实是在很多的地方跟我们普通人一样,衣食住行很多的地方都是,体现出他们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社会公众的价值。他们去购买一些产品和服务,但是很多的产品和服务却没有无障碍的形式,这其实是剥夺了他们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的权利。我们现在的无障碍影片的放映,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是公益形式的,它真正体现一个国家精神文化发展的文明程度。
有些人致力于让视障、听障人群感知到真实的世界,还有一群人则是帮助人们拨开心中的阴霾。陆巍是一名心理倾听师,一开始他寻求自我疗愈,而现在,他可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帮助别人。
心理倾听师 陆巍:
一次咨询是30分钟的时间,它往往起到情绪安抚以及心理疏导的作用。不管是心理咨询也好,还是我们倾听也好,大多数人都不太能接受和理解,因为在传统社会中是没有这个行业的,大家都不理解。相对而言,我们的用户还不够多,另外做心理助人工作不是快钱行业、赚大钱的行业,所以这些都是需要自己去想清楚、去克服的一些困难。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最新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18-34岁青年的焦虑平均水平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龄段。一线城市中,心理亚健康的人群在不断增大。
心理倾听师 陆巍:
最近几年大家对心理方面的认识和要求已经越来越高了。原先大家对心理咨询包括倾诉都认为是精神有病的人才去做的事情,我们中国人会有个病耻感,觉得我有做去心理咨询或者倾诉,我很耻辱、我是有病的。随着这几年大家意识的改变,逐渐了解到心理咨询就是一个心理保健,是对自己的内心成长很有帮助的。
从无障碍电影制作人到心理倾听师,这些新兴职业人似乎并非主流,但是他们的存在让世界上那些并不受关注的纬度出现了更多光明。
来源:凤凰卫视高悦嘉、葛径 上海报道
编辑: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