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西线无战事》在中国被热捧,被禁映-今日热文
2022版《西线无战事》剧照
熬夜看完了《西线无战事》,这应该是今年最好的战争片了,虽然存在改编争议、俗套叙事等问题,但瑕不掩瑜,电影好评如潮。
【资料图】
算下来,这是第三版《西线无战事》,最早的版本诞生于1930年4月,距今已92年,但经典就是经典,近一个世纪后翻拍,依然能焕发生命力,依然不会过时。
1930版《西线无战事》剧照
似乎,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战争,反战主题就不会成为过去式。
新电影就不多说了,大家自行去看,谈谈老电影的故事——1930年代,第一版《西线无战事》电影在中国是怎样被热捧,又是如何被禁映的。
01
1916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索姆河战役结束。
此战英法军队伤亡79.4万人,德军伤亡53.8万人,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代价,亟需补充新兵。
同月,18岁的德国小伙雷马克在老师的鼓动下,自愿报名参军,奔赴西线战场。战争中,雷马克5次负伤,多次命悬一线,好在他运气不错,活到了战后。
战争结束后9年,雷马克决定将战争的记忆和创伤写下来,他利用每天晚上的业余时间奋笔疾书,只用了6个星期,就写完了小说《西线无战事》。
雷马克
《西线无战事》以德国小兵保罗和七个战友的战争经历为主线,描写了战争的疯狂与残酷,以及战争中狂热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破灭,具有鲜明的反战色彩。
1929年《西线无战事》小说正式出版,销量出奇的好,反响极其强烈,在德国乃至世界引发了销售狂潮,累计销量超过500万册。
1930年4月,美国环球公司投资125万美元,将《西线无战事》搬上了荧幕。电影一经上映,瞬间风靡全球,成了当年最卖座的电影,并斩获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
同年9月,《西线无战事》登陆中国,在上海南京大戏院首映。上午9点,全天的票就售罄了。几乎全场爆满,座无虚席,火爆程度超过了其他所有电影。
此后,《西线无战事》相继在中国其他大城市上映,受欢迎程度不亚于上海。
1931年《西线无战事》电影广告
时人评论:每天卖座极盛,连演了十天,还是拥挤不上,在中国,这种情形实在可说是难能可贵了,同时我们也可以知道这部《西线无战事》是怎样地震荡着中国人的心啊。
与此同时,《西线无战事》的影评、话剧也出现了热潮,各大期刊报社纷纷撰文报道,《西线无战事》甚至被出版社选入了中学国文课本,或者被列为学生课外阅读书目。
02
《西线无战事》何以在中国如此火爆?这就不得不提时代背景了。
电影在美国上映时,正值中原大战前夕,国内局势山雨欲来风满楼。在中国上映时,中原大战仍未结束,四大军阀一百多万大军在中国腹地厮杀几个月,整个国家陷入前所未有的战乱漩涡。
中原大战是新军阀混战的总决战,自1917年张勋复辟以来,直皖奉北洋军阀混战,北洋军阀与西南军阀混战,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国民党内部的蒋、冯、阎、李、唐、张新军阀混战等等,国家无一日不战。
人心厌战,人心思定,使得中国拥有深厚的反战土壤。
1930版《西线无战事》剧照
《西线无战事》宣扬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意义,战争是修罗场,士兵命如蝼蚁,“一个士兵只有度过一千次偶然性才算活着”,“死者的遗言不是要报仇,而是永远不再有战争”,这些非战思想,契合了饱受战争之苦的中国人的心理。
当然,相比反战思想,更多国人是被影片中的战争场景所吸引。
文青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是俗人,俗人喜欢看打打杀杀,用当时影片人的话说:“喜欢热闹,只要乒乒乓乓的打一阵,不管其他一切,就有一般人出来欢迎的。”
《西线无战事》场面宏大壮观,场景丰富细致,以逼真的细节再现了一战堑壕战的样子。为了尽量还原历史,制片公司下了血本,他们搞来了当年德军军服、野战炮、望远镜,还找到居住在美国的德国老兵,对片中出现的德国军服和装备提供指导。
1930版《西线无战事》剧照
好莱坞先进的光影技术,加上考究的道具,所营造出来的身临其境的战场效果,岂是当时国内电影所能比拟的?
内不内涵不重要,深不深度也不重要,打斗精彩就行,满足感官刺激就行。有评论人士指出,很多人去看这部电影,就是奔着战斗场景去的,“大概十人当中到九个说是打得真好”。
03
1931年1月,《西线无战事》计划在哈尔滨上映。
此时,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出面干涉了,他们致函国民政府外交部,称这部电影“故意轻蔑德国军备及极端损毁德国参加世界战争战士之荣誉,全片始终以片面谬见演出德国军官及士兵之离心离德及卑劣行动为主旨,此种意旨及其作用实属有伤德国国家威信”。
这话很绕口,核心意思就是这部电影立场有问题,别有用心,抹黑德军,贬损德国形象,考虑到中德友好关系,希望中国禁止其在北满地区上映,维护德国威信。
此时的德国,虽然希特勒还没上台,但纳粹党已经崛起,纳粹分子浑身都是G点,特别敏感,任何事物只要不对他们的味,上去就是一顿狂撕,毫无道理可讲。
希特勒
纳粹分子认为《西线无战事》是大毒草,宣扬德国负面形象,给外国递刀子,纷纷围攻雷马克本人及其作品。
1930年《西线无战事》在柏林首映时,戈培尔亲率纳粹党徒冲到剧院捣乱,迫使影片停演。1931年,雷马克因生命受到威胁润到瑞士。1933年希特勒下令烧毁雷马克和其他反战作家的作品,此后更是褫夺了雷马克的德国国籍。
30年代中德关系很好,德国需要中国的矿产资源,中国需要德国的技术和设备,尤其是军事领域,中国仰仗德国帮助实现军队现代化,双方合作很广泛。
对于德国政府的要求,国民政府非常重视,当即转令东北当局:一旦电影在哈尔滨上映,请注意审查核办。
1931年5月,哈尔滨松江电影公司,向东北当局电审会申请上映《西线无战事》,还没等电审会审批通过,松江电影公司就在5月25日首映了电影,理由是国民政府电影委员会(简称电检会)已经审查批准了该片,且该片在关内各大城市已经上映了。
1930版《西线无战事》剧照
的确,1930年《西线无战事》登陆中国时,国民政府电检会已经审核通过了,可以放。
中央都允许了,东北没理由不通过,虽然东北是张学良的地盘,但名义上也得听国民政府的,这点小事没有必要对着干。
东北当局电审会审片后认为,这部片子讲的是德国在欧洲大战的经过,是普通战争电影,没有宣传性质,且中央都发了许可证,原则上可以上映。
考虑到德国的玻璃心,为避免外交纠纷,电审会还是决定把侮辱上级军官、讽刺德国皇帝等情节删掉,所以,最终在哈尔滨上映的《西线无战事》是删减版。
这样处理后,德国也不再表示异议,一场风波平息。
04
事情还没完。
《西线无战事》上映时,国民政府电检会虽然审批通过了,但并不代表没有反对意见。
事实上,国民党一开始就不赞成《西线无战事》在中国上映,理由是这种反战电影会动摇中国军民抗日士气,对抗战不利。
1930版《西线无战事》剧照
不仅国民党,很多民众和军人也持同样的观点,他们认为:《西线无战事》提倡反战,呼吁和平,原则上不应该禁映,但从时间上和空间上看,在中国有禁映的必要。
什么叫“从时间上和空间上看”?说直白点就是国情不同,中国正面临日本侵略。
九·一八事变还没有发生,但中日关系日渐恶化有目共睹,自1928年济南惨案以来,国民党和中国民众对日本的憎恶与日俱增,日本即将侵华与中日必有一战,是当时人们的共识。
在这种时候,如果天天宣传战争残酷、战争无意义、士兵是炮灰,任由反战思想在国内弥漫,肯定会影响国人抗日的决心和勇气。
军阀混战没意义,但总不能说抗战没意义吧。
对于这些意见,电检会的回复是:电影剧本以帝国主义互斗的欧战大战为题材,斥责侵略战争无意义,不人道,寓意与我国先哲墨子的非攻、孟子的轻霸相吻合······国人看了以后,可以了解帝国主义的残忍凶暴,不仅不会动摇抗日精神,反而会增强抗日御辱之决心。
1930版《西线无战事》剧照
《西线无战事》上映一年后,九·一八事变爆发,翻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淞沪抗战打响。
日本步步紧逼,中日局部战争持续,要求禁映《西线无战事》的请愿越来越多,呼声也越来越高。
有人上书国民党中执委(最高党务机关),说最近上海放了很多反战电影,这些电影描绘官兵受伤之惨痛,战后将校之无聊,残废军人之可悲可悯,阵亡将士坟墓之凄凉惨目,种种惨状让看电影的人对战争心惊胆寒,严重影响了中国抗日复仇大计。
国民政府决定干涉。1933年11月,电检会通令各电影公司,禁止摄制、进口和放映任何反战性质的电影,以免麻醉国民、消解民众抗敌御辱的军心士气。
《西线无战事》就此成了禁片,国文教材里面的《西线无战事》节选也被要求剔除。
1930版《西线无战事》剧照
国民政府的禁令并非专门针对《西线无战事》,《西线无战事》火爆之后,出现了很多其他反战题材的电影,这些电影的主旨,与中国用战争回应日本的侵略相悖,都是禁映的对象。
此后,中日关系更加紧张,抗日情绪持续高涨,《西线无战事》这类反战文艺作品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全面抗战爆发后,除了汉奸之外,几乎没有人再提反战了。
1938年,国民政府颁布法令,要“取缔一切非战利敌、浪漫腐化或具有汉奸意识、动摇抗战、破坏统一影片”。
这期间,有人说杜甫的《兵车行》《石壕吏》等作品宣传反战,是负能量,要求政府查禁。
国民党当局解释道:这些诗歌虽然具有反战性质,但在中国流传已久,且描写的是封建时期的战争,与当今的反抗侵略、挽救民族生存的战争,不能混为一谈,因此不予查禁。
看来,杜甫被扣帽子不是近年才有的,哪个时代都有混账。
标签: 1930年代 西线无战事在中国被热捧 西线无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