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者》电影解析-自我成长的旅程-当前热门
没看过原著小说,就看完的电影三部曲进行解说,以下解说可能会和别的电影解说角度有一些不一样,请选择是否阅读。温馨提示:以下为个人观点,供参考:
(资料图片)
第一部电影里大概介绍了5个派别
博学派:无所不知,职业是教授与学者
友好派:大家在一起非常友好、和谐欢乐,职业,主要负责农场的粮食产出……
诚实派:正直,维护公平与正义
无畏派:勇敢无畏,自由, 职业是警察、保护民众安全。
无私派:一切以利他为中心,是政治领导者
关于城市的划分:
电影介绍的是芝加哥这座城市,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容器,这个容器里装着5个派别的人,同时也包含无派别人士,没有派别也是一种派别。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个容器内的人都是实验体。也可以理解为是现实的投射。
从第三部来看,还有存在像芝加哥一样的城市,还有一类人是城市边缘地带,ta们没有城市归属,可以理解为自由人,但自由人,科技与生产力水平不高,更像是处于原始的状态,像大卫一样的城市属于二级城市,一级城市类似第三部管理员高层召开会议所在地那样的城市。
现实如“虚幻”,虚幻如“现实”
每个派别都有一次测验,来让年轻人来找到他们的归属,而这些虚幻的测验则是在脑内真实感受与体验。而现实的世界却人类意识的产物,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现实是模拟测试的另一个版本,更接近事实的本身的版本。假定世界观里的人其实也没有上帝的视角,主角也只有通过探索发现才会找到自己、人生目标、使命……。
关于5个派别和女角的性格:
5个派别,是以人的主要品质为参考点,而划分的类别,
我们发现一个人身上可能有很多品质,但是有一个是非常重要或者很突出的品质;
又或者说有些人,是几个重要的品质并存;
或者说有些人有很强的整合能力,具有灵活性,ta可以很多品质并存,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样的人不是单线的思考模式,是多线的思考模式。
……
女主是一个灵活性很强的人,是多线的思考模式,身上有很多的品质,而这些品质在她身上是并存的,在电影的设定里,这样的人称为分岐者,因为统治者无法管理这样的一类人,换一个说法是分歧者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依照既定的规则去行事的人,她们是打破规则的人,是代表着新生、成长、进步的一类人。
作为统治阶层,ta们代表着统治者,ta们拥有管理的权力,ta们需要的是每一个派别都是听话的“羊宝宝”,这样以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平衡,即使内部了暗流涌动,他们也需要表面秩序的稳定。
关于电影的设定,我们可以理解为每个派别,都是一种意识流的存在,而像大卫这样的人,他们是有想法的规则制定者,每一座城市都只是人类思考之后人类意识的产物。而作为高层管理者,她们是绝对理想化的化身,就像第三部电影里出现的管理层的城市,那是理想的家园,而大卫所在的城市,更像科技文明的代表,武力越强大,越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而边缘地带的人,虽然ta们是自由人,但是生产力并不高,所以注定成了实验品。
每个电影都在讲不同的故事,但每个故事里都有一些共性的特征,就是文化意识产物,这种文化潜意识是无形的,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在以不同的故事版本出现在大家面前。
关于女主的成长
第一部,讲的是女主独立意识的觉醒,我们在电影里会看到,独立意识的觉醒需要好的指引,当然,女主这种本能的好奇心也会让她找寻到自己的答案……
第一部电影当中,女主的父母都去世了,大家看的最多且最俗的一句评价:啊,电影里主角的父母去世,然后主角就成了开挂模式。我们从另外一角度去理解:每个人的成长,只有从精神层面上离开父母,才会实现真正的独立与成长。
电影里的每个主角都会历经磨难,才会成长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人,大部分人都会说:苦难会让人成长。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苦难能让人有更多的感受与体验,但成长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其中环境影响很大,有些人的苦难仅仅只是苦难,有些人的苦难确实是“财富”,能够让ta在意识上觉醒,在苦难中磨炼自己的心智,从而慢慢发展成为一个有着完整内核,有独立精神、人格稳定等诸多优秀品质的成熟的个体。
第二部更像是心理疗愈的旅程,也可以理解为自我成长的旅程。女主在第一与第二个测验里,虽然是模拟虚幻的场景,但是她尽自己全部的力量救了自己母亲,因为在第一部中,女主对于父母的离世,是有很强的愧疚感的,并且不能原谅自己,而这个虚拟的场景中,女主拯救母亲,也完成了自我疗愈的一部分。包括女主妈妈最后告诉女主的话:你必须要勇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父母,这个内在的父母是我们从出生那一刻起,关于父母的认知,当我们的内存父母是温柔且力量的,那我们其实也会获得更多的勇气与力量。只有当我们内在的父母是非常强大的客体或者是好的容器时,我们才能做我们自己,才会坦然的说出自己的脆弱与害怕。
女主说:不想当分歧者,怀念那份安全的感觉,她想要所有她爱的人都在自己身边,镜头给向女主妈妈时,妈妈只是看着,并没有回复的,这里是留白的,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每一个人的人生的路都不一样,人生没有答案,可能会有参考,但是人生的路需要去发掘与探索。即使你是害怕的、彷徨的、脆弱的、你都必须靠着自己的力量让自己站起来,看清楚人生的方向。
第三个测试与第四个测试是同时进行的。女主对于立场摇摆不定的皮特,选择不杀皮特。
皮特是一个有意思的人,他有很强的临场应变的能力,能迅速分辨出事情的重点,作为人类生存的本能,他知道如何分清楚得利益得失,会选择立场与站边,基本上每次站边都是对的,大家会觉得他这个人没有自己的想法,就是一根墙头草,乱世中,墙头草也只不够生存手段,皮特最具有人的特点,他没有百分之百的恶,也没有百分之百的善,他只是以自己利益为中心,符合自己的,他就做选择。不符合自己的,都是无益且可舍弃的,所以皮特并没有什么高贵的品质,有的只是人类本能特点中的原始的罪恶。
在测试中,女主在末尾对男主说的话,因为她单独离开并没有向男主说明,关于告别,我们总是对在意的人并不能够完全的坦诚,因为百分之百的坦诚并不是百分之百的益处,有益处的同时也伴随着风险。如果女主坦诚的跟男主说她主动来到这边接受反派的测试,男主自然是不同意、拒绝,并且会干预并阻碍女主的计划。坦诚相待意味着两难的选择,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立场,也许每个人的立场都没有对错,只是选择不同。所以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所以每个人都会做出对于自己或者大家最有利的选择,女无论选择哪一种,都会有缺憾,就是接受反派的测验,自己可能会死,不接受测验,其ta人会因女主而死。每一种选择,女主都会有缺憾,就是不能坦然的告诉自己在意的人自己的真实的想法。所以,在这个测试中,女主坦诚的表达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那些来不及对男主说的话,在模拟测试中和虚拟男主说了,也算是弥补了自己内心的缺憾,因为她还有机会和男主说明这一切,即使是在虚拟的测试中。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与其说女主想对男主坦诚,倒不如说女主诚实的面对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最后一个测试中,就是面对自己,那个我们不能接受的自己,对立面的自己,就像女主一样,她有时候会觉得如果我不是分歧者,父母就不会死,自己也不会错手杀了威尔,这里女主是单方面归因,因为亲人朋友的离世,让她有很强的负罪感,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过错,并且看到更多的人因自己而受伤的时候,她觉得自己是一个灾难体,自己不被人爱,也没有人爱自己。这就是女主的对立面,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股强大的负能量体,每个人都有,当我们身体的负能量的占主体的时候,我们是消极且负面的,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并且会有强烈的不配得感,从心理层面来看当这种负能量足够强大时,我们就会迷失自我,并且陷入相对应的抑郁状态之中。这一个测试,是女主选择原谅自己,自己愿意去爱自己。
电影之所以精彩,因为所有的转变可以在瞬间完成,而在现实中,我们与自己和解,真正的接纳的自己,需要漫长的时间,这其中还包括无数次的反反复复,思想的冲突……,只有当我们足够的肯定自己并坚信自己时,我们才是放松的、有力量的,并不是握着拳头,无时无刻处在战斗状态才是有力量的,当我们放松,产生觉悟的那一刻就是有力量的。 当我们允许这些负能量的存在,看见这些负能量,我们就是有力量的。
第三部,是女主离开芝加哥,去寻找另外城市,我们可以理解为,女主向外部探索的过程,在电影中,女主单纯的相信大卫,正所谓不入虎穴,又怎么能见识到更多的可能性,正是因为女主看见了更多的可能性,才会选择自己接下来的路,芝加哥才是她的家,自己要捍卫的家园。这有点像是英雄的旅程,这也像是只有见过真正的蓝天白云 ,我们才知道天空的颜色,而不是想象出来的颜色,正如纸本上描绘的,天空是永远不变的蓝天白云,这是理想当中的天空,而现实生活中的天空可能是各种颜色的,要自己去探索与发现。
关于看电影的感受
有时候看一下弹幕,发现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去对比,我们很多人对于先入为主的内容,总是印象深刻,当这个电影不是理想当中预期的内容时,这个电影就是差的,当电影当中出现某些类似的表现手法时,总是与之前的电影去做对比,包括世界观。
也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欣赏,每一个电影都有自己的故事版本,每个故事版本可能都在讲着相同的故事,因为每一个电影的故事,都是一种思想,而这些思想的背后,是我们的文化潜意识,是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被压抑的那一部分的原始认知与想法。不同的文化环境表现不同的思想文化内涵,而那些让你看起来不爽的电影电视剧情节,可能是你现实生活当中的对于某些事情、思想的不爽,而电影电视剧通过视听化快速的展现在你的面前而已。
总结:
一朵花,你看它,是花而又不是花,不是花又是花,这朵花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物体,但会因人的意识不同而变得不同。
- 完 -
Love and peace
温馨提示:以上为个人观点,供参考!
标签: 分歧者电影解析-自我成长的旅程 布拉德皮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