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困在心绪里的儿子》请来这么多明星,怎么还是备受冷落
上周的院线片呢,其实还挺热闹的,除了朋友圈大家都在刷屏的港片《毒舌律师》,其实,还有一些院线新片,也是挺值得关注的。
【资料图】
比如,一部原本应该是奥斯卡热门,阵容也是全明星的新片,却全程受冷。
那就是:
这部片子,不但评价一般,甚至票房表现,也有些让人失望。
按猫眼的数据显示,本片上映首周的票房仅有80多万,而最终总票房的预估,应该也不会特别高了。
但是,从阵容配置上,本片的阵容其实并不差。
影片由“金刚狼”休·杰克曼领衔主演,一同出演的还有劳拉·邓恩、凡妮莎·柯比,以及安东尼·霍普金斯,都是好莱坞很有人气或者资历的演员。
当然,这样的票房表现,一定程度,也源自影片相当平庸的评价。
影片在上映之前,豆瓣评分6.0分,将将及格。而上映之后,虽然评分略有上涨,但是却也只有6.5分,这显然还是不够的。
而在此之前,我们也曾经介绍过,影片在外媒的评价其实也不是特别好,烂番茄仅有28%的媒体评价新鲜度,得分4.8分。作为一部文艺片,这样的媒体评价,算是非常低了。
尤其对于这样一部瞄准颁奖季以及奥斯卡的全明星艺术片,多少有些让人失望了。
尤其从阵容配置来看,影片真的还挺强的,除了上面提到的阵容组成。本片的导演则是佛罗莱恩·泽勒,也就是前几年大热的影片《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的导演。
影片号称“家庭三部曲”的第二部,讲完父亲讲儿子,而且,老演员安东尼·霍普金斯也再次回归。包括在幕后阵容方面,同样有汉斯·季默这样的大牌幕后阵容组合。
或者也是因为,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吧。
正是因为大家都这么期待这部《困在心绪里的儿子》,才会对这部影片这么苛刻。
就好像影片正式上映之后,豆瓣评分不但没有下降,甚至略微有些上涨,也说明,影片也许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糟糕,起码还是能看的,也有创作者自己的表达。
实际上,从剧情设定上,《困在心绪里的儿子》跟上一部一样,还是导演佛罗莱恩·泽勒比较拿手的题材。
影片聚焦家庭关系,走亲情路线,通过对当代家庭关系的描述,去深入角色的内心,且渴望与观众达成共鸣。
按照豆瓣的剧情简介,本片的故事是这样的:
前妻凯特(劳拉·邓恩 饰)与儿子尼古拉斯(泽恩·麦格拉思 饰)的出现打乱了彼得(休·杰克曼 饰)与新伴侣贝丝(凡妮莎·柯比 饰)的生活。彼得费尽心思照顾深陷抑郁情绪的尼古拉斯,但他还需要兼顾工作和新家庭。重重压力之下,家庭矛盾逐渐激化,诸多过往心结也随之涌现……彼得能否走出困境、获得救赎?
片中的儿子,就是泽恩·麦格拉思饰演的那个儿子尼古拉斯,他今年17岁,本是生命中最好的年龄。或是因为家庭变故,或是其他各种原因,使得他深陷抑郁症的困扰当中。
与《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一样,这一部同样是在关注当代人的精神状态。上一部是安东尼·霍普金斯深受阿兹海默症的困扰,不过,由于安东尼·霍普金斯出色的表演,以及,影片独特的阿兹海默症式的叙事,也让观众更直观感受阿兹海默带给角色的痛苦。
而这一部的抑郁症,按理说,也会是不少青年观众更有共感的精神疾病了。那么,影片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还是那样,首先,我并不算讨厌这部《困在心绪里的儿子》,也能明白导演渴望给到的表述。
只不过,这个故事接受起来并不是那么容忍。
本片的片名虽然叫儿子,但是,影片的主视角其实是父亲,也就是休·杰克曼的角色。整部影片,其实都是从他的角度推进的。我们通过他的眼,来了解整个故事。
所以,我们可以很方便就代入他的角色,并可以了解到他的工作、生活、他与他父亲(安东尼·霍普金斯 饰)的关系,以及,他内心的困扰。
而对于儿子这个角色,影片始终以一种被观察的形象呈现给观众。影片提供给观众的信息,基本也就是提供给休·杰克曼的各种信息。片子基本不会从儿子的角度来讲故事,我们也完全无法了解,儿子到底遭遇到了什么。
最终,观众只能跟休·杰克曼饰演的父亲一样,觉得儿子可能很危险,也很煎熬,但是,却完全无法走入儿子的内心,也并不会真正了解儿子的痛苦。
是的,就是全程旁观者的视角。
某种程度上,这也成为很多批评者,去拷打本片的原因。认为影片有些高高在上,有些浮皮潦草,始终旁观的状态,也让这部影片很难与观众达到情感的互通。走不了心,自然就很难真正喜欢这部电影了。
所以,影片的评价,也就不会特别好了。
当然,你要说是导演能力所致,犯下的这个错误。我倒觉得,应该也不是这样的。
就像我们前面说的,《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为了可以让观众更直观感受到阿兹海默症患者的精神状况,影片在叙事上,也用了一种阿兹海默症式的剪辑方式,让过去与现在,真实与回忆混在了一起,再加上安东尼·霍普金斯出众的表演(他也因为那部影片拿到奥斯卡影帝),观众也很快就进入了阿兹海默症式的影像世界。
所以,在这部《困在心绪里的儿子》里,全程旁观,将观众与患者隔开的观感,会不会也是导演设计的呢?
比如,其实他也可以从儿子的角度出发,去描绘抑郁症患者在生病期间的心理与精神状态。
但是,导演并没有这么做,他是跳出患者,从患者家属的角度去看抑郁症的儿子。
父亲并不理解自己的儿子,也不知该如何跟儿子沟通。甚至完全想不到,这个前一秒还笑呵呵,一脸“我好了”表情的孩子,在下一秒,就会做出那样可怕的事情。
或者,导演正是要用这种方式,来传递自己对抑郁症的看法吧。无法分享痛苦,甚至无法解释痛苦,这种孤立感,刚好就是痛苦本身。
从旁观者来说,似乎儿子一切都没有那么严重。你多笑笑就好了,你多动动就好了,你开心一点就好了……
而病患本身,也很难将自己的痛苦感受,真的解释给其他人。抑郁症患者与健康的亲人之间的隔阂和距离感,或许,才是影片真正想传递的。
同时,休·杰克曼饰演的父亲角色,确实也在做着各种错误示范。其实影片还有一条非常有趣的线索,那就是安东尼·霍普金斯的线索。
安东尼·霍普金斯也加盟了本片,饰演休·杰克曼的父亲。这是一个傲慢且冷血的老头,能看出来,他曾经非常成功(其实现在也很成功)。但是,过度关注自己的成功,他对家庭是完全忽视的。
从休·杰克曼与安东尼·霍普金斯之间的争论可以得知,父亲对他以及他的母亲都非常差。一方面是完全不会关心两个人,另一方面,则是给他非常大的压力,只会以训斥和高压的方式,督促自己的成长。
即便,如今休·杰克曼的角色完全是成功人士,是知名律师,还受邀加入参议员的竞选团队,绝对精英阶层。但是,父亲带给他的阴影,却一直存在。
于是,就又迎来了最经典的设定。
终于,我们都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同样是因为工作和组建新的家庭,他完全忽视了自己儿子尼古拉斯的成长,以及儿子正在遭遇的痛苦。而在面对儿子的种种行为的时候。他的方式,其实也只有叱责和高压。
你怎么会这样!
我像你那么大的时候绝对不像你现在这样!
我真的不知该拿你怎么办了!
你太让我失望了!
……
甚至,在对儿子的一通咆哮之后,连他自己都有些惊到了。终于,他也从儿子,变成了父亲。从受害者,变成了施暴者。
只可惜,如今的儿子,要比当初的他更脆弱。面对的痛苦,也要更多……
这样一个死循环的设定,倒是影片非常有意思的地方。
所以,我觉得,这部影片真正的问题,其实是片名,这其实并不是儿子,而是另一部父亲。
影片基本是站在了父亲的视角,去看生病的儿子。最终,得到反思和启发的,也是从家长视角得出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学会关注那些抑郁症的亲人,避免此类悲剧的再次发生之类的结论。
只可惜,因为影片有意设计的距离感,这样的表述,确实很难直达观众。观众会跟父亲一样,不是特别能理解儿子的种种行为。
这或者,也是影片的悖论,也自然很难太多人喜欢这部电影了。
其实,影片最扎心的地方,其实是那些闪回(或是想象)。
一切都是那么阳光、美好与温馨。
那是全片唯一的暖色调时刻。
只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