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使的厨房》:进阶美食节目模式,以食会友搭建文化交流之桥
《大使的厨房》进行模式创新的目的远远不只是增加节目的可看度,更重要的是,“以赛带讲”成为了文化普及的柔性落地方案。
美食节目是电视荧屏上的长青题材。从最早的生活服务类节目,到本世纪初的厨艺竞赛节目,再到当下遍地开花的“美食+”真人秀综艺,美食节目几乎陪伴中国电视走过了每一个发展阶段。
(资料图片)
在大众熟知的经典美食类节目中,中餐一直是被关注的最主要的对象,“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已经在电视荧屏里被品尝了无数遍,中华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被各种节目展示得淋漓尽致。因此,找到更新的关注对象和切题入口,就成了美食节目进阶的核心方法论。
将视野拓宽到更广阔的天地,世界各地都有各具特色的民族佳肴值得被关注记录。昨晚,《大使的厨房》正式开播,便是以国际视野聚焦全球美食,在各国大使的引领下,从“民以食为天”出发,架起国际文化的交流互鉴之桥梁。
“云”吃“云”学
环球美食走近每家每户的厨房
在花样繁多的美食综艺赛道,有关中国饮食文化的开发早已“眼花缭乱”,《大使的厨房》创新性地聚焦国际美食就显得另辟蹊径、新意十足。节目并未选择关注知名美食地域,反而将视野聚焦在日常并非为人熟知的菜系中。
阿根廷、新西兰、泰国、土耳其、爱尔兰、冰岛,这六个国家本就并非国人最熟悉的海外目的地,更遑论其美食文化与菜系特征。从这个角度上,节目带有“海外美食大观”的文化普及意义,在“美食研习小队”的带领下,观众大可一饱眼福地尝遍各国佳肴,增长有关全球美食的新鲜知识。
不仅是品尝,《大使的厨房》还在嘉宾复刻世界名菜的过程中,将各国特色菜谱极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嘉宾跟随大厨老师学习,观众在生活中还原菜谱,美食节目最本真的“生活服务”功能在这个环节被充分彰显。
正如首期节目中“高盐值队”制作的“纳博牛肉米拉尼萨”虽然名字复杂,但制作流程却并不复杂:将牛肉饼裹面包糠炸至金黄,再将火腿和芝士分别覆上烤制,便可出品酥脆可口的地道美食。
在节目展示的环球美食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些熟悉的影子。阿根廷烤饺子、吉索扁豆烩牛肉等菜肴,都在某种程度上暗合着中式烹饪的典型手法,这股陌生的熟悉感的背后是全球人民共通的烹饪智慧。将食材做成最美味的佳肴,不仅是人类对于食物的尊重,借节目的展示,也足见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包容学习、美美与共的世界情怀。
把馅料包在面皮里、掌握好炖牛肉的火候……这些全球相似的烹饪方法背后,是文化的共通与共鉴。最难舍的家乡味,“高盐值队”做的吉索扁豆烩牛肉让来自阿根廷的美食品鉴官吃出了“奶奶的味道”,可谓是极高的专业评价。一道菜肴绝非满足味蕾与果腹充饥这么简单,其唤醒的是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地域连接。
因而,节目不仅为中国观众普及了海外美食文化,也以美食为切口找到了全球共襄的文化符码,搭建着国际传播领域有文化意义的沟通之桥。
看点拉满
“以赛带讲”普及风土人情知识
综艺市场中,大量美食类综艺都以慢综艺的节奏感贯穿始终,《大使的厨房》在继承美食节目治愈感的优长之外进行了模式迭代,将蕴含域文化特色的游戏、竞赛、答题等元素巧妙融入节目中,以此激发出嘉宾的潜力,由此为节目制造了数量颇丰可遇不可求的精彩瞬间。
但显然,《大使的厨房》进行模式创新的目的远远不只是增加节目的可看度,更重要的是,“以赛带讲”的形式成为了文化普及的柔性落地方案。阿根廷国家探戈日为何定在12月11日?与探戈同一批进入世界非遗的是哪项中国传统?嘉宾抢答当然会制造更多有趣的精彩画面,但在此之后,节目也会严肃地讲解这些问题的答案及背后的文化意涵。在这个循序的过程里,各种信息被悄然传递,各国的地道风土人情也在观众心中默默种草。
在首期节目的末尾,由“美食研习小队”复刻环球美食成了压轴好戏。我们惊喜地看到,每一组嘉宾都制作出了色香味皆属上乘不错的阿根廷美食。他们在厨房中担任的角色或是掌勺,或是帮厨,但无论如何,生活化的一面带来了不错的情节推进效果。
而通过这一环节的美食制作,烹饪手法背后深厚的理念碰撞也得到了充分展示。比如首期节目中阿根廷人喜欢吃食物本位、偏好酸甜口感的味觉习惯,在烹饪几道经典菜品的过程中得到凸显。节目通过对各国招牌菜品的选择以及制作过程的解读,向观众讲解了各地饮食风俗,实现着美食文化藉由电视语言的交往融合。
节目的创作手法永远要为内容服务,根本上说,《大使的厨房》所进行的模式创新和笔法升级都是在潜移默化地对中外文化更直观、更自然的交流提供了空间。在这样的大方向下,“看点拉满”反而成了无心插柳的自然附赠,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节目也为美食综艺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可参考的范本。
沟通世界
构建国际交流话语场
走进各国驻华大使馆拍摄,《大使的厨房》或许是市面上为数不多的“高规格”节目。将各国大使馆的陈列首度以电视节目的方式影视化公开,庄严神秘的外交场所总会令人肃然。而在这个场域之中,大使在节目中的出席又显得格外珍贵而隆重,成为国家间友谊的美好见证,这也让节目的国际交流气质更加突出、更有的放矢。
《大使的厨房》用了大量篇幅向中国观众介绍海外美食,但与此同时,节目也将中国文化向大使和海外友人传递。无论是赠送《千里江山图》的文创产品,还是向美食品鉴官介绍中国菜肴,都是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的方式,也深度展示了礼仪之邦的大国形象。
从这个角度上,节目及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使者”,“大使的厨房”这个题中之义被更广谱地适用在每位嘉宾身上,成为所有参与者的厨房。可以说,节目用这种方式搭建起了以美食文化为代表的国际文化传播的话语场,在交流互鉴中深化民族友情。
应该说,制作播出这样一档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节目,充分彰显出主流电视媒体的责任担当。在中阿建交50周年之际,《大使的厨房》首期走近阿根廷大使馆意义非凡。
随着美食研习小队的脚步陆续走到多个国家的驻华大使馆,节目将更好地成为符号载体,以美食为切口,促成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互鉴,烹调出众口皆调的“环球美食菜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