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娱乐频道 > 票房动态 >

父亲出走,女儿在回忆里找线索...这部豆瓣口碑榜第一的亲情片,又痛又温柔!-环球快资讯

来源: 影吹斯汀 时间: 2022-10-20 19:08:41

【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最近,一部在今年戛纳电影节惊艳四座的新人处女作释出了资源,并以豆瓣8.0的高分火速登上了豆瓣电影一周口碑榜榜首。

这部高分新片名为《晒后假日》,由苏格兰出生的纽约作家兼导演夏洛特·威尔斯执导。


【资料图】

一经亮相,就直接获得了今年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导演处女作奖)与影评人周单元的双提名,烂番茄的媒体新鲜度高达97%,到了国内也是清一水的影迷好评。

可以说是一部看相小众,但备受中外观众认可的新导演文艺片首作。

它的主要内容基本跟这个带着闲适感的片名“晒后假日”(英文Aftersun)一致,主讲上世纪90年代,一对父女的夏日假期旅行,以及阳光与旅途结束之后,遗留的情感、记忆余波。

主演阵容里,男主保罗·麦斯卡可能是大家相对熟悉的一位,曾在高分青春爱情英剧《正常人》里,饰演外表阳光内在忧郁的大学生。

1996年出生,今年才26岁的他,这一次出演了一位30岁出头,但女儿已经11岁大的年轻单身父亲卡勒姆,试图在这段难得的土耳其之旅里,给因自己离婚而不能常见面的女儿苏菲,留下尽可能快乐、轻松的回忆。

在这部影片里,他也与小女儿的扮演者弗兰基·科里奥,交出了非常真实,且有沉浸感的优质表演,让人惊喜,看着也很舒服。

不过,与故事和表演相比,首先给观众留下美好印象的,大概是影片所呈现的迷人土耳其风景,以及主角们闲适、自由的假日旅行状态。

随性漫步在碧蓝海湾、在躺椅上放空等待阳光包裹全身、体验别有风味的土耳其泥浴、踏入一家铺满手织花地毯的老店、看着远方的滑翔伞在天空留下美丽弧线……

毫无疑问,银幕里的土耳其是一个古典与现代和谐并存,带着梦幻感的旅游胜地。清新、惬意的风光,散漫到近乎白日梦的旅行日常,甚至可以让我们想起在优美意大利小镇虚掷夏日时光的文艺爱情片《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在旅行明媚、怀旧的氛围里,影片由私人化的女孩视角展开,讲述了一个取材自导演童年亲身经历,气氛忧伤又带有悬念的亲情、成长故事:

1990年代末,年轻的单身父亲和11岁的女儿,在土耳其海边度过了一个愉快轻松的假日。旅途里发生的事情非常细小,但都显示出父女之间的默契与情感,并给女儿留下了绵延至今的影响。

多年后,女儿苏菲已经成长到当年父亲的年纪,但父亲却不在身边。当她再度回看那一年拍摄的土耳其旅行录像,却发现了镜头里,父亲不曾被察觉的忧郁与心事。

11岁的苏菲与长大的苏菲

借由录像,重返当年的旅行回忆,试图探寻父亲的秘密,作为女儿的核心动机,串起了整部影片看似零散的假日碎片。

当刻录机发出轻微的嘶嘶声,终于在电视上播放出带着卡顿花屏的老旧录像时,观众也随着已过而立之年的女主苏菲,快速穿过了时空的漫长通道,投掷到那年土耳其夏天假日的现场。

但这次时光穿梭,并不如名侦探重回事发现场一般有备而来、弹无虚发,总能以极为精准、敏锐的目光,搜索出关键人证物证,还原出一个不可攻破的逻辑和事实。

与之相反,这场基于真实经历的回溯,更接近幻觉和记忆的散漫结合。

尽管旅行确实发生过,也有实拍的录像佐证,但表现在银幕上,还是更接近普通人回忆往事的状态——

记住的,不是事无巨细的日程与游览过的风景名胜,而是与空间时间相关联的某种感觉,某段声音,与一些看似可有可无的“无意义”片段。

它们可以是浴泥抹在身上带点粘和凉的触感;也可以是跟父亲大手握小手地扶在游船栏杆上,阳光洒在皮肤上闪出金光的温柔质地;

它还是某一首能轻松哼出但叫不出名字的舞池排队歌曲;以及那些没啥意义,或当时看不出意义的画面,比如阳台上晾晒的袜子、父亲在夜晚走向大海的背影。

至于一些关键的基础信息,包括苏菲父母的婚姻为何破裂?父亲的个人信息与目前的情感状况?以及萦绕全片但始终未能解开的谜题:父亲后来为何消失不见,他究竟怎么了?则直接被省略,或是偶尔闪现在对话与行动里。

需要观众主动积极地捕捉、分析乃至猜测,才能拼凑出答案。

这种看似松散,实则埋藏秘密的印象式旅途片段拼接,也带出了故事的一大特色——境随心转、虚实相生。

随着故事发展,以及影片影像材质的跳转(时而是录像片段,时而是镜子里的倒影,时而是“正发生的现实”),我们会意识到,这段看似纯粹的回忆,其实有女主的两重视角参与。

一个是11岁的小苏菲(录像里当年的状态)。她会天真地希望假日永不结束,也正处在情窦初开的时候,被陌生的刺激感吸引,在卫生间里偷听成年女生的风流韵事,又和一同玩赛车游戏的同龄男孩,大概率出于好奇地接了个吻。

一个是30已过的大人苏菲(如今她重看录像的状态),隐隐看懂了一些当年未曾在意的关于父亲的细节,和那些未曾放在心上的紧张时刻:

比如,在逗趣的女儿采访时刻,父亲面色突转,拒绝讲述自己11岁时对未来的畅想;

明晃晃的正午,他张开手臂站在阳台边沿好似要下坠;

夜晚的角落,与男人接吻,完全没意识到女儿被自己关在门外;

在手头不宽裕的情况下,硬要买下昂贵的波斯地毯送给女儿;

过马路时无视疾驰的货车、没有专业执照硬要高风险潜水、深夜一人走入波涛汹涌的海面……

结合这些剧情细节,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合理的推测:父亲的童年没有太多温暖的亲情回忆可言,仓促地结婚生子后,守不住婚姻和事业,还逐渐发现自己可能是一个双性恋,并深受抑郁症困扰,多次试图自杀。

这次旅行,既是他与女儿的欢聚时光,也是一次别有用心的告别。

旅途刚开始时,父亲严肃教导女儿一定要学会“遇袭后的手腕挣脱术”;与旅行即将结束之际,女儿献上生日歌惊喜后,他在黑暗房间痛哭的背影,或许就是他告别心思最为外露的两个明证。

这些脆弱的、疏忽的、焦躁的,或是父爱充盈的细小时刻,就这样在理性与情感交织的回忆递进中,被填充上了悲伤的含义。

影片对于父女关系的刻画,也隐约透出了这个无法百分百确证,但很接近现实状况的亲情与创伤体验。

作为一部聚焦父女关系的旅行电影,《晒后日记》避开了所有好莱坞通俗亲情片的套路,没有理所应当地让这对父女的关系,在旅途中发生至关重要的进展,达成深刻的彼此理解,完成各自的成长任务。

而是在日常细节里,不着痕迹地刻画两人如何在小事上,相互理解、彼此支持,以及一些始终存在于父女间的、似有若无的生分与隔阂——

女儿不过问那个被锁在门外的奇怪夜晚;

父亲在得知女儿与陌生男孩接吻后,不做任何直接的评判,只是一再和她强调告诉她什么事儿都可以和自己分享。

这也展示出一种银幕上很少见的父女相处模式——如伙伴般平视,但也有所保留。

但影片也尊重现实,并没有让这些细节上的温情、平等主义,掩盖由双亲陪伴缺失所带来的真实伤痛。

影片的末尾,一个长镜头从在机场向父亲挥手告别的小苏菲身上摇走,转向了正坐在沙发上看这段录像的成年苏菲,再度返归了现实,让我们看到她物是人非的落寞。

镜头没有就此停止,而是继续横摇,举着DV迟迟不肯放下的年轻父亲,出现在机场长廊,然后他转身,走入另一道暗门,摄影机被拒之门外。

很显然,父亲举着DV然后离开的画面,并不是被女儿拍摄下来的真实存在过的事实,更像导演自己虚构的想象,想传达的大概是父亲极为不舍,但不得不离别的孤绝心理状况。

所以,在这个混杂录像片段和现实反应的长镜头里,观众看到过去(机场小苏菲)、当下(看录像的成年苏菲)与想象(离开的父亲)这三重时空的堆叠。

情境的悲喜落差,时间的无情流逝,父女之间永恒的物理、心灵距离(再未相见,只能靠想象给出一个难以分辨的解释),就此爆发出巨大悲伤。

而这,或许也是一些单亲家庭成长的子女,尤其能共鸣的创痛情感。观众也能从父女间这种深沉又无奈的羁绊里,感受到强烈的心理震颤。

回看全片,会发现主创利用各种影像材质和多重时空,展现了一种很真实,但很隐蔽的人类思维-情感运作方式,即倾向于在真实的回忆片段里重塑过去,修补现实的遗憾。

在似真似幻的旅行、少年不识愁滋味时的阳光灿烂、与成年后才释放绵延的情感伤痛里,片子也坦诚地给出了自己的态度——不是所有的寻找都有答案,我们对所爱的人仍知之甚少。能够尝试着去思索、理解、回看,也足够珍贵、勇敢了。

(文/motion)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