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娱乐频道 > 票房动态 >

被奉为经典的唱片封面,如何作为摇滚文化的缩影?-世界热议

来源: 二胖看体育 时间: 2022-10-31 21:49:00

Hypebeast


(资料图片)

谈论摇滚乐历史时,这一音乐流派的社会性与跨领域的影响力始终是我们难以绕开的话题。也可以这么说——摇滚乐从骨子里就有着根植于社会浪潮的青年文化基因,因此,其所产生的影响力总能和不同时代的年轻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构筑起紧密的关联。

伴随社会思潮的演变,摇滚乐自身也在新旧冲突中不断寻求改变与突围。于是几乎在每一个十年里,我们都能看到摇滚乐风格与其衍生文化的更新迭代,并将不同的影响力扩散至时尚、艺术等青年亚文化最为活跃的领域。不妨举个例子——Teddy Boy 是 50 年代英国最早受摇滚乐叛逆、反主流风格影响的一群年轻人,他们通过着装风格与发型上的独树一帜表达自己的态度;而到了朋克摇滚与硬核摇滚成为主流的 70、80 年代,嵌满铆钉的皮夹克与紧身裤则代替 Teddy Boy 频繁着用的天鹅绒滚边西装、窄脚直筒裤,成为了新一代摇滚青年的爱用物。

不同时期的摇滚乐发展,

推动了着装风格的更新迭代

Hypebeast

不同时期的 Cover Art 则成为了摇滚乐艺术价值的重要体现。《滚石》杂志在 2011 年重新发布了修订的《100 张最伟大的摇滚唱片封面》,以另辟蹊径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摇滚乐的发展与更迭,其中许多 Cover Art 的艺术风格都十分典型,不仅蕴含了摇滚乐手的内心剖白,更因其鲜明的政治性与议题性成为不同年代的标志性文化缩影。今次,Hypebeast 则从 60 至 90 年代的 Cover Art 中提取出各个时期的摇滚乐关键词,在回顾摇滚乐发展历程的同时,亦重新思考其对社会文化与年轻群体产生的深远影响。

60 年代:

创新与变革的「摇滚黄金年代」

Hypebeast

上世纪 50 年代被普遍认为是摇滚文化的诞生时期,脱胎于黑人布鲁斯音乐的摇滚乐在当时的美国掀起一阵新流行的声浪。尽管有着像猫王、Chuck Berry、Buddy Holly & The Crickets 乐队等名噪一时的摇滚乐手横空出世,但这股早期摇滚乐的浪潮却只持续了短短 5、6 年时间。摇滚乐并没有在这段时期中真正从流行音乐中脱出并自成一派,真正的变革则发生在下一个十年——作为摇滚乐「黄金时期」开端的 60 年代。

60 年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英伦摇滚乐队,彻底改变了流行乐与摇滚乐的历史,以 The Beatles、The Rolling Stones、The Who 为代表的「摇滚黄金一代」亦在当时的青年人群中引起一场关乎身份认同与个性彰显的变革。他们继承了早期摇滚乐想要表达的叛逆与反主流文化内核,同时也赋予了摇滚乐全新的时代主调:强烈的探索与实验性,成就了一个主流摇滚、先锋派摇滚、迷幻摇滚与交响摇滚等各个流派「百家争鸣」的年代。

60 年代摇滚文化的关键词——「创新与变革」在这一时期的 Cover Art 中亦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在于这一时期唱片封面彻底脱离了音乐人肖像照的范式,由摄影师与艺术家为其赋予更具艺术性的概念化表达。The Beatles 早期的唱片封面常以简洁明确的概念呈现以 4 位乐队成员作为为主人公的画面,但从 1966 年发行的《Revolver》专辑开始,就更加注重 Cover Art 的艺术性表达,被《滚石》杂志评选为百大摇滚唱片封面的《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则呈现出鲜明的波普艺术色彩,还有最特别的一张专辑——《The White Album》,除了乐队名称与左下角的一连串编号之外空无一物……

以 Andy Warhol 为代表的波普艺术家为 60 年代的摇滚乐唱片封面挥洒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那张令 The Velvet Underground 声名鹊起的《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唱片封面——Andy Warhol 甚至没有给乐队与乐手留下任何标志,只剩一只孤零零的、果皮半褪的香蕉,还标有「PEEL SLOWLY AND SEE」的注释。由 Andy Warhol 操刀设计的唱片封面还有 The Rolling Stones 的《Sticky Fingers》——唱片封面上的裤子拉链能够拉开,同样在《滚石》百大摇滚唱片封面中名列前茅。

60 年代的英伦摇滚乐队也会通过 Cover Art 与海报中的「政治恶搞」表达自己的反主流态度,其中最具影响力莫过于 The Who 乐队频繁使用的英国皇家空军标识——由红、白、蓝同心圆组成的 RAF 符号。当 The Who乐队成员穿着印有 RAF 标识的 T 恤、将 Marshall JTM45 音箱放在台上进行演出时,整个场地霎时间被狂野的吉他音色与乐迷的呐喊与尖叫充斥。由于 The Who 乐队的风靡,RAF 符号也逐渐演变成为 60 年代英伦 Mod 亚文化的标志性象征。

70 年代:

无政府运动、超现实主义与先锋派

Hypebeast

1970 年代的英国,「无政府主义」的盛行让整个街道成为了年轻人的乐园,却成为了摇滚乐文化蓬勃生长的沃土,经济危机下激荡的社会思潮为无数乐队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创作激情与养分——也正是在这种语境中,以狂放宣泄情绪、以愤怒抨击社会的朋克摇滚乐应运而生。

Sex Pistols 单曲

《God Save the Queen》

Jamie Reid

Sex Pistols 在 70 年代后半程成为了朋克摇滚的开创者之一,一首充满争议的单曲《God Save the Queen》令他们家喻户晓。这张「恶搞」英国女皇的唱片封面也变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也促生了一种新兴的反主流美学——Zine,即由故意杂乱的布局方式、混杂搭配的不同字体、不规则剪裁的照片与一些手写符号、拼贴图像组合而成的混乱视觉风格。

尽管存续时间不长,但 Sex Pistols 一直坚持着反叛、出格的朋克道路与 Cover Art 风格,并将这样的音乐风格与 Cover Art 美学理念延续到摇滚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另一张专辑《Never Mind the Bollocks, Here’s the Sex Pistols》中。

另一张发行于 1973 年的唱片——来自 Pink Floyd 的《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则作为迷幻摇滚的代表取得了惊人的商业成就,亦造就了摇滚乐历史中最著名的封面设计之一。这张专辑封面由 Hipgnosis 工作室操刀设计,以浓厚的超现实主义色彩跳脱出传统唱片工业设计的框架,另一张《Wish You Were Here》的专辑封面同样由 Hipgnosis 完成——很难想象,这些脱离于想象之外的构想均取材于实景,时至今日仍能给人以前卫的视觉观感。

以 Davie Bowie 为代表的先锋艺术派,则成为了华丽摇滚浪潮的领军人物,甚至令当时的时尚圈掀起一阵变革。David 以半边脸的闪电造型为 1973 年推出的专辑《Aladdin Sane》拍摄的封面,创造出摇滚史上不可颠覆的经典,红蓝油彩的「闪电妆」更成为当时年轻人争相效仿的对象。David Bowie 将专辑封面视作最自由的表达媒介,并以 Cover Art 与巡演现场诡谲、怪异的服装与妆容表达不断突破人们对摇滚文化的认知界限,为 70 年代的摇滚文化勾勒出一道特立独行的色彩。

80 年代:

硬核摇滚与另类摇滚之分化

Hypebeast

80 年代在摇滚乐史上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年代,70 年代末的新浪潮运动造就了下一个十年中社会思想的色彩纷呈。追求个性自由、特立独行的年轻人成为了这一时代的主人公,摇滚乐的玩法也随之大大丰富——硬核摇滚、另类摇滚甚至于摇滚乐中合成器音色与 Disco 式旋律的融入纷纷登上了 80 年代的历史舞台。

Hypebeast

以 Iron Maiden、Guns N’Roses、AC/DC 为代表的硬核摇滚乐队,是从 70 年代朋克摇滚中分化出最为激烈、极端的一个分支,简单的旋律搭配速度更快、力量感更强的演奏足以在短时间内充分调动起听众的感官。值得一提的是,硬核摇滚乐几乎都以失真吉他作为歌曲的开端、加入大量模糊不清的强力和弦,这令他们对吉他音箱产生了更加特定的要求:在 AC/DC 的录音工作室中经常能够看到各式各样的 Marshall 音箱,而当 Guns N’Roses 录制其成名作《Appetite For Destruction》时,更为了追求极致的失真音色特意租用了一个 70 年代初期生产的 Marshall 音箱头。

硬核摇滚的盛行不仅再一次重新定义了摇滚青年的着装——莫西干发型与铆钉夹克开始成为当时风靡青年人群的新流行,其 Cover Art 风格亦颇具代表性,仿佛怪诞、恐怖的邪典主义漫画只看上一眼就能令人记忆犹新。Iron Maiden 创造了一个名叫「Eddie」的异次元生物作为乐队的标志,在其最负盛名的作品《The Number of The Beast》、《Piece of Mind》封面中都是当之无愧的主人公;Guns N’Roses 与 Van Halen 的许多唱片封面与海报则都由美国艺术家 Jeff Gaither 操刀制作,其病态、恐怖的摇滚风格设计也成为了硬核摇滚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的一部分。

70 年代末浩浩荡荡的「无浪潮」运动传达的前卫、独立思想,在 80 年代则由另类摇滚乐队 Sonic Youth 接棒。Sonic Youth 的作品处处透露着反消费主义的色彩,他们不拘泥于商业化的创作模式与既定风格,也将自身塑造成另类摇滚乐坛中最具有艺术影响力的独立乐队之一。Sonic Youth 的专辑封面大多以画家、设计师的创作为主要呈现,例如在 1988 年推出的专辑《Daydream Nation》封面就取自德国视觉艺术家 Gerhard Richter 于 1983 年绘制的《Candle》,令当时的 Cover Art 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当代独立与前卫艺术的写照。

90 年代:

「西雅图之声」与「英伦之战」

Hypebeast

自 80 年代起,欧美摇滚乐在 MTV 的盛行与各种高科技手段的华丽包装下呈现出商业化的趋势,怀抱摇滚乐初心的年轻一代则开始探索新的表现形式,造就了 90 年代摇滚乐坛中的新流行——脱胎于另类摇滚、崇尚独立精神的 Grunge 垃圾摇滚,以 Sub Pop 的「西雅图之声」引领一场全新的「摇滚文化复兴」。Alice in Chains、Pearl Jam、Hole 等耳熟能详的 90 年代乐队均是追求张力十足的节奏与合声、旋律化的低音线条的 Grunge 风格的代表者,不过说到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支乐队,则非 Nirvana 涅槃乐队莫属。

Nirvana 乐队由 1991 年发布的专辑《Nevermind》而一举成名,在社会压抑下产生的悲观、失望情绪贯穿于其作品的表达,更引起了感同身受的年轻一代共鸣,主唱 Kurt Cobain 松垮的针织衫、破洞牛仔裤的穿衣风格和那枚「搞怪」的黄色笑脸一样成为了 Grunge 文化的标志。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摇滚乐 Cover Art 的笔触亦受到这种风格极大的影响,以极具艺术性的表达诠释乐手们的内心思考,其中亦不乏许多「黑色幽默式」的巧思,例如《In Utero》专辑封面中在女性子宫内头部朝上的胎儿,以反常规的手法传递出一种愤世嫉俗的情绪。

在 90-00 年代的十年光景中,摇滚乐坛的另一个「大事件」则在英国发生——Oasis 与 Blur 两支传奇摇滚乐队之间那场「英伦之战」,而他们的竞争似乎从排行榜一路蔓延到了专辑封面艺术。作为 Oasis 成名作的《Definitely Maybe》,其 Cover Art 中充满了隐喻,许多摆放十分「刻意」的物品,例如沙发旁的海报、电视机中播放的《黄昏三镖客》、右边窗户旁的照片、红酒与吉他,都在有意无意地突出着乐队成员们的喜好,进一步激起大众对其的好奇心。而由街头艺术家 Banksy 为 Blur 乐队创作的《Think Tank》专辑封面,延续了艺术家本人一如既往的反战、反权威的主题同时,亦契合了乐队一向自由、反叛的摇滚精神。

摇滚文化在中国的崛起

Hypebeast

回顾 60-90 年代、乃至千禧年之后的摇滚乐史,中国的摇滚文化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一块重要版图。「摇滚教父」崔健在 1989 年发行的首张个人专辑《新长征路上的摇滚》,成就了中国摇滚史上的第一张专辑。也就是 89 年前后,呼吸、唐朝等中国摇滚乐队纷纷成立,之后则是黑豹、超载、轮回这些代表 90 年代新纪元的乐队。唐朝乐队首次把重金属摇滚带给中国听众,张楚的摇滚乐充满中国本土的诗意,何勇的朋克仿佛来自生命底层的绝望嘶吼,而窦唯的后现代摇滚乐则充斥着大量的隐喻与梦境…伴随从 Marshall 音箱中发出的吉他咆哮、尖锐的失真音色与乐迷的欢呼声,唐朝乐队与「魔岩三杰」在1994 年的那场红磡音乐会至今仍被视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摇滚的巅峰。

国内摇滚乐在摸索与发展的过程中亦催生出独树一帜的 Cover Art 美学风格,说到这里则不得不提到由庞宽操刀制作的为新裤子乐队首张专辑《新裤子》,三个动画形象并列斜卧,以颇具视觉冲击力的波普艺术风格大大强化了视觉传达。庞宽这种极具辨识度的设计风格也延续到了刺猬乐队的专辑《噪音袭击世界》中,对 The Beatles 的名作《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致以具有诙谐色彩的致敬。

中国摇滚乐队的唱片封面也与乐手们耳濡目染的传统文化、扎根生活的风土人情息息相关。新裤子的专辑《龙虎人丹》就在封面中「复刻」了 80 年代国内年轻人的街头 Disco 热舞场景,亦标志着新裤子乐队在风格上的转型;痛仰乐队《不要停止我的音乐》这张专辑则将传统神话故事中的哪吒形象作为封面主体,紧闭双目、双手合十的哪吒形象并不像「大闹东海龙宫」时那般模样,一如痛仰的摇滚乐开始褪去宣泄的色彩,在作品中带来更多积极、向上、柔情的因素。

藉由以视觉语言呈现的摇滚精神内核,令从 Cover Art 中提取的这段摇滚乐「编年史」呈现出更为生动、多彩的一面。跨越 60 年的摇滚乐舞台,留下的不止一代代音乐人的身影,在台前、幕后时刻陪伴他们的 Marshall 音箱更代表着乐迷心中最纯粹的摇滚情怀,在 Oasis 乐队的专辑《Supersonic》中更与乐队成员一同惊艳亮相。

Marshall 60 周年曜黑限定版产品

Marshall

60 年来助力摇滚乐不断发展的 Marshall,在无数乐手、乐迷心中早已等同于摇滚乐本身。自 Marshall 音箱中迸发的「摇滚之声」激荡在一代代年轻人心中永不停止。与众多传奇摇滚乐手同台之际,Marshall 亦希望在舞台之外为乐迷们造就摇滚听觉盛宴。自 2010 年进军消费类产品市场后,来自 Marshall 的家用音箱、耳机产品令摇滚走进了乐迷的生活周遭,更以极致音质与听音体验彰显凝聚于 Marshall 产品中的摇滚文化基因。

成立 60 周年之际,Marshall 在「钻石禧年」一词的灵感启发下,为庆祝品牌 60 年来的非凡成就,推出三款曜黑限定版产品——拥有高性能主动降噪技术、超长待机功能的头戴式耳机 Monitor II A.N.C、品牌首款真无线主动降噪入耳式耳机 Motif A.N.C,以及搭载 Marshall 独特立体声技术与 IPX7 防水性能的便携式音箱 Emberton 一代。三款极具代表性的产品以限定曜黑饰面重新演绎,并搭载 60 周年纪念徽章,向品牌传奇历史与永不燃尽的摇滚之魂致敬。

Marshall 60 周年曜黑限定版产品已正式登陆 Marshall Headphones 微信官方小程序发售,不妨点击下方小程序链接,一同重温 Marshall 狂野响亮的传奇摇滚历程。

相关精彩推荐

标签: C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