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影片《三块广告牌》揭开人物表象故事才有意义
《三块广告牌》揭开人物表象故事才有意义
美国影片《三块广告牌》在北京刚刚上映,大洋彼岸就传来了影片女主角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获得最佳女主的消息,不过这并没有对电影在国内的影市产生太大的影响,就像该片在海外之前上映的好名声也同样没有对该片的排片产生太多的作用一样。按照我们《北京晨报》电影记者对国内电影市场的观察,目前中国观众对于国产片的兴趣已经远高于进口片,除非是特别强的进口片,否则都很难跟国内影片的现象级影片抗衡,去年的票房冠军《战狼2》的纪录,是好莱坞影片很难在国内取得的成绩,而刚刚过去的春节档影市上,一正一谐两部国产片《红海行动》和《唐人街探案2》是票房的亚军和冠军。这说明观众的观影选择,第一要素还是故事的接近性,尽管国产片的质量还不尽如人意,但是观众仍然最需要的还是接地气的故事,而不仅仅是来自遥远国度的生活方式白日梦。相比于那些很容易被好莱坞攻占的电影市场,中国这样的文化大国,有着自己的表达语境,所以移植好莱坞的成熟技术体系是有效的,但是西方电影的文化体系,显然不是国内观众可以完全接受的。在我们电影工业刚刚起步的初期,好莱坞可以迅速攻城拔寨,但是到了我们开始逐渐成长的阶段,面临两种不同选择,观众很容易做出自己的判断。在这一点上,与中国体量接近的印度电影市场有相似之处,而印度电影工业虽然限于其国内经济的局限产值并不可观,但其艺术质量的发展程度和对于其本土文化的吸收传达,足以令我们尊重。
回到《三块广告牌》,虽然上映11天总票房只有4000多万,但这并不能降低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这样一部剧情片,相比于国内的某些小众“文艺片”来说,其艺术水准是国内很多电影难以望其项背的。如果将其作为文艺片对待,那么这个票房总量也应该是不错的成绩。《三块广告牌》已经上映了多日,相关的评论已经很多,但笔者的关注点并不在于电影的一些所谓社会意义等,由于彼此的社会现状并不相同,有些东西对比起来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说到这里,还是要简单叙述一下剧情,故事是一个美国的普通小镇,并不繁盛,甚至有些荒凉和衰颓。一位单亲母亲米尔德里德的女儿被人奸杀,但是警察始终不能破案。忍无可忍的母亲租下了3块路边的广告牌,用大字写上了当地警长的名字,质问他什么时候能破案。广告牌在当地引发轩然大波,也造成了警方很大的压力。与此事件相关的人都被卷进了漩涡之中,原本平静的小镇变得躁动不安。最终原来就已经诊断出患有癌症的警长饮弹自尽,租用广告牌的米尔德里德也招致巨大的压力。但倔强的米尔德里德强硬地选择继续抗争……
从表面上看,影片似乎描述了一种社会现状,貌似发达成熟的美国司法系统,并没有帮上身处社会底层的米尔德里德们的忙,自杀的警长威洛比是深受警察局众多警员爱戴的好上司,在小镇的威望也不低,还是个好父亲和好丈夫,按照一般的标准来说,是个大好人,可是他面对这件看起来很简单的刑事案件,完全束手无策。经历过章莹颖案件的中国读者,也已经对美国的司法不抱太大的希望了,看到这里,完全明白影片主人公的那种无力的感觉。米尔德里德的那种奋起抗争,也是在被逼迫到绝境下吹响的对整个体系的挑战号角。这种抗争虽然无济于事,但是堂·吉诃德式的勇气值得赞扬。
但是影片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此。这部影片揭示的是,在原有的表象之下,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内心世界,个性更是千千万万,在人与人的交集中,会不断暴露出不同的东西,交集越深,才能越看到更多。而且,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用单纯的黑白来做标签,往往就会失之于偏颇,如何讲述出复杂的人性,是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关键,只有不简单地把人物符号化,才能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影片的女主角米尔德里德是一个看起来简单粗暴的女人,抽烟,满口脏话,外形粗糙,不修边幅,家庭经济条件显然不好,影片用了不同的细节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她租下已经废弃很久的广告牌,第一个月的租金就豪掷5000美元,在观众以为她是个富婆的时候,接下来就发现她其实在一个旅游小礼品店上班,还要独立抚养两个孩子——现在是一个了,女儿已经被杀害……她租广告牌,镇里的人都不以为然甚至反感,送儿子上学的时候,有个同校的中学生向她的车窗投掷杂物,她下车冲过去,照着男生的下体就是一脚,然后又向着边上的女生下体也是一脚……她吃饭的时候想和儿子开玩笑,把沙拉甩到儿子头上,让儿子很火大,这时候身为前警察的前夫冲来家里,对她立广告牌的事情大发雷霆,掐着她的脖子把她逼到墙边,儿子抄起餐刀就顶在父亲的脖子上……广告牌成了米尔的精神寄托,她还在广告牌下面种了花草,在整理花坛的时候,一只美丽的驯鹿走过来探寻,面对这只纯洁美好的动物,米尔坚硬的面庞上充满温情,但她最终说,你不是她(女儿)……最重要的情节就是她在女儿的房间中回忆女儿出事前的那个夜晚,要出去和同学约会的女儿,管她借车,她却因为女儿在外面不学好粗暴地骂她,最终女儿步行去约会的途中出事,走之前女儿恨恨地说我盼着被强奸,米尔则愤愤地回应,你最好被强奸,还被杀死,结果一语成谶……这样一个充满了复杂和矛盾的人物,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在这个悲剧故事背后所传达的真实人生故事,也把视线从刑事案件侦破转向了故事所牵涉的人们的林林总总。
《三块广告牌》的另一个重要人物警察狄克森,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表面上的男一号警长威洛比。因为这个人物的矛盾性和性格演变的过程,可以给观众更多的启示,也是使影片真正赢得口碑的重要因素。狄克森是一个暴力色彩严重的警察,在片中当众暴打出租广告牌的广告公司经理,并因此被解职,他还有着种族歧视倾向,而且自己完全不避讳,但是他深深爱戴警长威洛比,威洛比自杀对他影响巨大,先开始是受不了打击的他去暴揍广告公司经理泄愤,然后当他读到威洛比留给他的遗书懂得了作为警察的真正意义,他甚至原谅了放火烧伤他的米尔德里德,从仇视米尔转为坚持不懈地去寻求本案真相,尽管这时候他已经被解职,不是警察了。
影片结尾的一幕意味深长,最终对本案一无所获之后,狄克森和米尔德里德发现了另一个州的疑似强奸犯,俩人带上枪准备去找他。在路上,有个简短的对话,米尔问狄克森,要杀了他吗,狄克森说不一定,然后问米尔,你认为该不该杀他,米尔说我也不确定,犹豫了一下又说,我们可以在路上决定……这个开放式结尾,可以让观众想到很多,社会现实,司法制度,人性和人生,但是按照本片的逻辑推演,那个只露了两面的疑似强奸犯,其真实的一面又是什么呢?狄克森和米尔德里德两个普通人,只通过两次简短的谈话,其中一次还是偷听,就有权力结束他的生命吗?对于这两个虽然缺陷重重,但实际上本性质朴的人,如果走上这种以暴制暴的道路,他们的人生又会如何演进呢?
对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注,是由于人物的真实和生动,这就是好的剧情片的魅力所在吧。郁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