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作舟 中国科幻扬帆-观察
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中国制造作舟
中国科幻扬帆
【资料图】
■张宇驰
春节档电影中,科幻题材作品《流浪地球2》凭借着瑰丽的想象和高水平的制作,赢得一众好评,相关话题频现热搜。作为国家核科技工业主体,中核集团日前在微博喊话《流浪地球》剧组:“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被网友评为“最梦幻的联动”“最值得期待的承诺”。
这句“豪言壮语”并非夸海口,科幻作品助推科技发展的例子比比皆是。在现代科幻的重要奠基人儒勒·凡尔纳的笔下,《从地球到月球》鼓励人们探索星空,《海底两万里》昭示深海并非遥不可及。来到20世纪,阿西莫夫创作的《机器人》系列,引发科学界对人机关系的深入思考,“机器人三定律”广为流传。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次次证明,幻想与现实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天堑。
《流浪地球》系列是我国科幻电影史上的现象级作品,其中“点燃木星”“爆破月球”“用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等情节在电影特效的加持下,格外震撼人心。电影的理论假设基于一项尖端技术——可控核聚变。喷薄而出的粒子流,是行星发动机进行重核聚变的产物,通俗地讲就是“烧石头”,聚碳为铁,推动地球逃离急速老化的太阳。这在科学理论上讲得通,而在现实中复刻电影中的场景,仍需要长期的技术攻关。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我国核工业技术飞速发展的一年。1月,锗同位素材料实现自主化、批量化供应,打破国外长期的垄断;3月,中核集团“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投运,标志热堆技术的成熟;年底,我国自主研制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实现重大突破,意味着我们离“人造太阳”又近了一步。从实现可控的轻核聚变,到电影中拯救人类的重核聚变,道阻且长,或将需要孜孜探索。正如电影中周喆直的台词:“我信,我的孩子会信,孩子的孩子会信。”这种“愚公精神”深刻于我国科研工作者的骨子中,让人不禁期待中国技术的下一次突破。
科学幻想指引技术发展,科幻作品同样依托于技术进步。微博话题“中国科幻背后是中国制造”引发广泛讨论。谁又能想到,电影中大展风采的步履式挖掘机、外骨骼机器人等高科技装备,竟是由国产尖端装备设计改造而来;“幕后大BOSS”550W系列计算机,是否又让你想起了我国在量子计算技术上的领跑?除了着眼未来,科幻作品在当下还发挥着科普作用,将前沿技术用通俗生动的形式传达给观众,唤起公众对于中国制造的强烈自豪感。
原著作者刘慈欣在接受总台专访时直言:“科幻是时代的产物,中国的未来对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吸引力。”我们被科幻电影“大开脑洞”所吸引,缘于对当下的中国制造的信心。而科幻想象又在激励人们投身于技术开发,用双手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中国制造作舟,劈波斩浪;中国科幻扬帆,追逐曙光。仰望满天星光,双脚扎根土壤,方能行稳致远,常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