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的空山天盆
C:中国有机农业第一县
通江县是我市有机食品、有机产业整体推进发展的第一县。
2014年以来,通江县就聘请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权威专家,组建有机产业发展专家顾问组,指导全县有机产品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工作;积极与省内外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实施有机食品项目,开展灵活的多形式的无偿、有偿技术服务;今年2月4日,通江县邀请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农业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杜相革教授在全县中心组学习会上作“有机产业发展趋势”专题报告,同时对通江县有机产品、产业发展进行现场调研和技术指导,在看到通江县有机产品、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后,欣然挥毫题字:“中国有机农业第一县”。引导实力龙头企业,审定筛选和申请注册新的有机食品品牌,围绕龙头企业,加快有机食品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系列开发步伐。有关专家认为,通江要以“环境立县、有机产业兴县、生态经济强县”的特色来开拓创新,要把有机产业做强做大,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努力解决有机食品加工中的技术难题,以提高资源利用为核心,才能把生态县转变为经济强县。
建立有机产品生产技术支撑体系是发展有机产业的关键,也是增强有机产品发展后劲的基础性工作。
据介绍,通江县从2011年以来就开始进行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创建工作;县委、县政府加快培育有机产业和有机产品市场发展的主体,增强有机产品发展活力,着力引进一批集种苗繁育、微生物研发、流通贸易于一体的大型有机农产品企业,引导、扶持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和农村专合组织,建立有机农产品配送中心。同时加大了对有机农业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建立有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市、县质监等部门密切配合指导有机产品示范区的创建,加强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产品质量监控体系、产品质量管理可追溯体系等体系建设。该县还充分利用有机农业专家顾问组的人力资源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建立了一支技术骨干队伍。
质监部门推进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建立健全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质量管理体系;按照统一品种、统一农资、统一技术规范、统一包装、统一品牌销售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在种养、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的各个环节中,严格按照有机产品生产标准化执行;质监、工商、食药监等部门联合组成质量监测组,随时进行检查和抽查,全程监控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关键环节,保证有机食品产业健康、协调、有序发展;环保、水利、国土等部门加大了空气、水环境、土壤环境等综合整治力度,不断优化有机农业生产环境;农业部门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增施生物有机肥,改良土壤,不断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2014年7月,我市再次邀请国家认监委注册管理部食品农产品认证管理处处长王茂华等20余位省、内外林业及生态养殖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亲临现场指导和把脉支招,对有机农业发展方向与路径选择进行决策咨询。跑成都、进北京,通江县长王军亲自带队到省质监局、国家认监委汇报有机产品示范区创建工作;搞协调、促答辩,原巴中市长周喜安亲自带队到北京进行有机产品示范区创建工作汇报。2014年,在省质监局的推荐下,通江县纳入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的争创县,12月10日,通江县委书记赵万先与巴中质监局长谯小涛一行在北京参加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专家咨询答辩会,12月22日,通江县被国家认监委批准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成为2014年全国9个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之一。
如今,通江县涌现出了罗村茶业、巴山牧业、裕德源公司、山霸王公司、巴山娃公司等一批有机产品龙头生产加工企业,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为全县有机产业发展和推广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资料显示,两年来通江县兑现有机产业发展扶持奖励资金1451万元,累计投入有机产业发展资金21亿元,其中财政资金4.5亿元,社会资本、银行融资、国外资金16.5亿元。截止2014年12月底,我市有机食品企业(合作社)总数已达19家,获得有机产品认证总数39个,种植业面积1352.5公顷,年产量4127.54吨,年产值10358.6万元;养殖业数量16500头(只),产量474.4吨,产值10089.00万元;其中通江10家,占全市52.6%,证书占全市的41.7%,产品数量占全市46.2%,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