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政府救市不代表国家兜底投资者逢喜勿忘投资理念
中国证券业协会4日发布消息称,21家证券公司4日召开会议,决定以2015年6月底净资产15%出资,合计不低于1200亿元,用于投资蓝筹股ETF,并承诺上证综指4500点以下自营股票不减持。昨晚,上交所公布安记食品等10家公司,深交所刊登万里石等18家公司暂缓发行公告。28家公司公告称,因市场波动较大,出于审慎考虑,发行人暂缓后续发行工作。
如何应对股市变盘,一直存在两种对立声音。一种声音认为,政府应采取更果断措施救市,“为民接盘”。另一种声音认为,在非大蓝筹的各板块市盈率普遍偏高,股市明显存在严重泡沫的情况下,股市震荡回调属于正常市场现象,监管者无须因股市动荡强加干预,而应站在中立立场,既不必托市,也托不起市,否则有可能导致股市应该推动的改革倒退。
这两种对立意见各有其理,但即使是最坚决的市场主义者也须承认:当市场失灵时,干预必不可少。那么股市是否存在失灵现象?答案毋庸置疑。这一轮牛市行情中,失灵无处不在:对2万亿融资和5000亿配资组成的杠杆只靠保证金和券商评估实施管理,对大股东减持缺少合法规制,对以重组等形式炒概念讲故事无法预警,对期指特别是中证500股指期货的做空效应认识不足,管理失于生硬,等等。从指数看,似乎是近三周的大幅下挫让股市的结构性弊端集中爆发,但回头来看,其积累过程在股指上升阶段既已完成。区别只在于,股市上升期的失灵以间歇性的形态体现,而股市下行期则以集中性形态体现。
让市场按自有规律行事,只适用于市场正常时。但市场出现失灵症状时,甚至是在要么狂热要么涣散的“两极”运行时,政府焉能坐视?更何况,在资本市场加入杠杆之后,能否正常运转,直接牵连着金融体系是否稳定,牵连着上市企业直接融资机会是否会堵塞,牵连着普通投资者的财产性收入甚至金融秩序稳定等一系列大局。
因此,当下的问题不在于政府该不该出手救市,而在于用什么样的方式介入进来。无论是暂缓IPO、建立平准基金还是券商投资蓝筹股ETF,关键在于既要让行政手段发挥出非常时期的非常作用,也要尽可能遵循市场规律。一方面,需要对在股指上升期已显露的弊端进行持续改革,减少风险因素。比如,对现货和期货市场交易时间不对等及其他机制性问题加以改进。另一方面,要清晰告诉市场投资者,政府救市不代表国家兜底,政府重在解决机制性问题,投资者则须克服投机心理。需要明确,恢复市场信心,修复市场指标,非一日可以完成。
总之,各类被市场称为“救市”的政策和措施,是市场处于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从长远看,股市的制度弊端才是政府治理的主要目标。持之以恒地进行改革,股市才能跳出大起大落、两极运行的怪圈,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