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中的成品油价下调没有如期到来。
12月15日本是成品油价格调整窗口,此前已经有多家咨询机构预计油价下调。发改委发文称,根据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有关规定,暂缓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预期的“四连跌”就此维持在“三连跌”。
国际市场油价受到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会议拒绝减产等因素影响,价格持续下跌,在40美元/桶以下运行,12月14日WTI(美国西德克萨斯原油)甚至跌破35美元/桶,为2009年1月来首次。
发改委解释说,充分发挥成品油价格杠杆作用,是促进资源节约、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低油价时,保持国内成品油价格基本稳定,有利于抑制石油消费的过快增长和能源结构调整,促进环境保护,改善空气质量。国家还将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抓紧完善新形势下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并向社会征求意见。
成品油市场形成价格是趋势
2015年国内成品油零售限价累计下调12次,累计上调7次,搁浅4次。汽油累计下调2165元/吨,上调1495元/吨;柴油累计下调2155元/吨,上调1440元/吨。冲抵之后汽油最终累计下调670元/吨,柴油下调715元/吨。
如果15日下调落实,国内成品油累计下调次数将达到13次。此次之后,2015年年底前还有一次调价窗口。
当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在2013年出台并执行,要点是调价周期缩短至10个工作日,取消上下4%的幅度限制。国内油价更为灵敏地反映国际油价变化,该降就降,该涨就涨。
今年10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择机放开成品油价格。
但我国成品油定价仍由政府执行,业内预期成品油价格由市场决定将是必然趋势。国家放开油品市场的政策也不断推出,加大非国有企业原油使用配额,对民营企业放开原油进口权,并在上游试点破除央企垄断格局。
但目前的机制仍然不是完全市场化的,新机制实行后,2014年年末至2015年初财政部、国税总局曾三度上调成品油消费税,与当时的成品油零售价格调整幅度抵消。
“价格地板”机制弥补投入不足
此前调价通知都会提出,成品油价格调整根据《石油价格管理办法》。按照2013年公布试行的这一办法,国际油价高于130美元/桶,可不上调成品油价格,“低于每桶80美元时,国内成品油价格按正常加工利润率计算,”但没有具体下限。
而且办法还提出,在国际市场油价短时间内出现剧烈波动等特殊情形需对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控时,国家发改委报请国务院同意,可以暂停、延迟调价,或缩小调价幅度。
不过国内成品油价调整依据的一揽子价格并不公开,各个价格的权重也未知。在主要的参照指标WTI和布伦特价格屡创新低后,调价下限的问题浮出水面。
一位石油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分析说,油价长期低位运行,会导致各大石油公司大幅度减少油气勘探开发的投入,影响未来的供应保障,需要一定的机制维持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既有上限也要有下限,企业承担的责任应对等。
他建议说,国际原油价格超过130美元时,国家实行成品油“价格天花板”政策;同时还可以实行“价格地板”政策,即当国际原油价格低于40美元/桶时,不再调整成品油价格,将应调未调的成品油价差用于弥补国内油气开发投入不足和弥补油田企业的亏损。
就国内普遍情况而言,因为地质条件复杂,国内油田平均盈亏平衡点在60美元~70美元/桶,当下国际油价已显著低于国内盈亏平衡点。
隆众石化分析师李彦分析说,国际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将延续,需求也较为疲弱,当前油价虽然已创近7年来最低,但不排除仍存一定的下探空间。
“这一轮国际油价下跌可能尚未见底。”中国石油(601857,股吧)经济技术研究院市场所副所长陈蕊说,从目前看,生产成本、产油国预算等传统底部都已击穿。“当市场参与者开始抄底时,或许真正的底部才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