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互联网金融平台棕榈树的数据,全国 P2P 网贷成交额创纪录突破万亿,达到 1.18 万亿,较 2014 年增长 259%。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黄震表示,万亿交易确有标志性意义,量变有可能促成质变,P2P 在新一代技术革命驱动下将迎来黄金十年。
但是,P2P 引以为标志,也是最具致命吸引力的特征——高收益率,却正在失去其原有的光彩。根据 2016 年 1 月 20 日发布的《汇付天下 P2P 网贷行业报告》 ,2015 年中国 P2P 网贷行业平均年化收益率持续下滑,从 2014 年的 13.92%下降至 12.75%,P2P 不再是高收益的代名词。
事情在目前却仍不明朗:P2P 平台问题层出不穷。从平台负责人跑路,到类似庞氏骗局的运作模式曝光,P2P 这个名词开始让人有些“谈虎色变”。前述的报告也表明了对 P2P 平台前景的担忧:政策压力,舆论压力,转型压力可能都会在 2016 年集中压向 P2P 平台。投资人心中也没有对 P2P 进行评判的准绳:凭借收益率高低判断不出风险高底,就算是打着“稳健”的旗号推出低收益率产品,也还是无法摆脱“高风险”的嫌疑。原因不难理解,P2P 本就不具备银行或证券公司之类的金融机构的公信力,只有高利率才能补偿其信用风险。可惜的是,现有的 P2P 平台并不在这个最为瓶颈的地方进行创新,而是在拼收益率,拼挂靠后台上面做起了文章。于是,平台谈不上多大的发展,但 P2P 的名声已经败坏。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高收益率“饮鸩止渴”又似乎成了唯一的便捷出路。
恶性循坏就此形成,要如何破局?
回归金融的本质,互联网金融仍是金融;钱不论借给个人还是企业,都必须符合最基本的风险控制程序。简而言之,网贷平台的核心终究是项目和风控。以 Lending Club 这家“第一个吃螃蟹”的为例,它所解决好的,正是这个关键问题。通过大数定律之下的分散投资标的的风险控制手段,以及对个人资信情况的掌握,Lending Club 成功做到了控制坏账风险,这种“脱媒”才是更有效率的,平台也才真正具备市场价值。P2P 说穿了就是个体与个体利用互联网达成借贷交易,陌生人之间实现资金流通无非是要解决信用问题,这个问题以往由家大业大的银行进行间接撮合,而现在由 P2P 代为进行。P2P 存在的价值就在于要比银行更便捷有效,更能让收益层次与风险层次相匹配,让投资人能分享一部分过去属于银行的利润,让借款人能实现过去通过银行不能完成的融资。
纵观国内的 P2P 平台,连接的借款人其实并不像 P2P 在国外兴起时那样多为个人借款人;国内的 P2P 之所以能保证那么高的收益率,除了庞氏骗局和“羊毛出在猪身上”的逻辑之外,还由于借款人多为企业。也就是说,在企业利润率的支撑下,P2P 承诺的收益率才能实现。因此,在中国,P2P 平台如果真的属于连接实体经济的平台的话,连向的也多是生产端而非消费端——这种模式其实严格上来说不是 P2P (Peer to peer,个人对个人) ,而是 P2B (Peer to Business,个人对企业) 。这,也恰恰是下一个风口。
既然 P2B 是已经普遍实际上在做的事,为什么仍会是“风口”呢?其中的奥秘在于,P2P 难以做到的风险控制,在 P2B 则更容易实现,这将有助于网贷市场迅速建立新的规则,打破这种在违规边沿徘徊不已,名声渐坏的僵局。
社科院投融资研究中心副主任徐自田早年投身传统金融行业创业,当下又开始涉足网贷平台。根据 21 世纪经济报道的采访,他表示,他对于资金需求方,筛选的标准第一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第二是资金需求正常、用于企业发展。“资产端企业化”、暂时不做个人贷款,使他的平台得以拥有较为稳妥的起步。这恰恰就是 P2B 的模式。可以看出,金融业出身的创业者,似乎更有意识地在向金融的本质靠拢——实体经济才是金融业收益的来源;金融的价值正在于平衡风险收益关系从而让投资人和借款人能分别享受更高的收益和更多的便利。所谓普惠金融,目标也在于此。
可以说,作为 P2P 适应中国市场的一个阶段,作为互联网金融信誉建立的一个阶段,更有能力实现稳妥的 P2B 将会是互联网金融这个大风口下风力愈劲的一个“小风口”。
2015 年年末至 2016 年年初,京东金融 A 轮融资 10 亿美元,估值 70 亿美元左右;陆金所 B 轮融资 9.24 亿美元,估值 1 则达到了 85 亿美元。而早已攻城略地的蚂蚁金服此前融资估值已经达到了 450 亿美金。外行人都能够看明白,资本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兴趣并未随着 P2P 已经杀成红海,或是监管条例日益繁杂而有所消减。相反,资本更加集中地倒向能真正解决瓶颈问题的企业。蚂蚁金服背靠阿里巴巴的庞大商户的成交数据,最有解决好 P2P 或 P2B 瓶颈的潜质和能力,因此估值也更高。蚂蚁金服所推出的“招财宝”等产品,其实也就是将企业的应收账款产品和支付宝上个人客户相对接,正是 P2B 的一种模式。
这种日趋成形的资本定价和投资的方式,本身也反映出了整个行业正走向规范和理性。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如果业务与这些大平台一致,那么将会在克鲁格曼所言的网络经济“赢者通吃 (Winner takes all)”这一条经济铁律的作用下,自然而然地被排挤出去。小平台能做的,恰好就是找出这些平台没能专业化去做的细分市场,资本也将支持这样的平台——因为一旦资本的需求方已经形成垄断格局,资本在该行业的获利机会也会大量减少。不论是对创业者还是对没能参与现有垄断企业的资本来说,细分市场的发掘都是势在必行的。
P2B 作为网贷的一个细分,且更加容易解决风险控制问题,将有创业的空间。虽然当前互联网金融领域成功创业的结果可能仍是被阿里巴巴这样拥有更多信息和资金资源的企业所收购,但风口的意义在于给市场带来商业价值,给创业者和 VC 带来丰厚回报。P2P 风风火火的三年创业热潮,到目前能存活下来并且还在高速发展的,也确实还是巨头旗下或是有巨头背景的平台。万达金融上线时间短,却发展极为迅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风口的风,最终还是会被巨头们的庞大身躯所遮挡,创造好的模式和收购好的模式,是巨头们能盘踞风口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