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巴中在线 > 财经频道 > 财经要闻 >正文

“权威人士”登党报头版喊话 背后隐含了哪些政策信号

时间:2016-05-10 10:11:43    作者: xiaowan    来源:巴中在线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神秘“权威人士”又登党报头版 向谁喊话

  今天,人民日报头版的1/3和二版整版再次被“权威人士”占领,算下来总共1万多字。

  从去年5月到今年5月,整整1年的时间,“权威人士”共以此种方式在人民日报上出现过三次:2015年5月25日、2016年1月4日和今天。

  关于“权威人士”到底是谁、中共历史上使用“权威人士”的历史和惯例,巴中在线此前已经有过分析,大家可以点这两个蓝字(“权威”)阅读。我们这次关心的是另外一些非常有趣且有意义的话题。至于这篇文章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口语化表达,如“我看也不是什么坏事”(谈经济分化)、“我要强调的是”(谈L 型走势),也印证了此前的一些判断。

  三次背景

  权威人士每次出现都有背景。

  第一次的2015年5月25日发表前不到一个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了经济形势;今年1月4日前不到一个月,中央经济工作会召开;今天发表前10天,同样是中央政治局分析经济形势的会议。

  再具体一点看文章内容可知,第一次权威人士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回应的首先是“经济增速回落”的问题;第二次,恰逢年初股市动荡、国际市场波诡云谲之际,同时也有“供给侧改革”成为最高层经济话语的背景;第三次,则以回应第一季度经济数据开题。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在党中央机关报上出现的“权威人士”对经济形势的论断,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视作最高层对经济的判断。

  但不同寻常处就在这里——按说,中央对某一事项的定调,出现一次就已足够。一年之内出现三次,足见重视程度;但反过来也证明,某些论断并未得到足够的回应,还需要进一步申明。

  那么,喊话的背后隐含了哪些政策信号?

  1,“新动力还挑不起大梁。”

  这是针对官方宣传老是说新动力新动能多大作用的宣传而针对性下的定论。

  中国经济体量太大,双创是需要,但是靠双创难以真正挑大梁,需要关注权重的传统产业,针对具体问题,出具体的政策。这一块,国务院去年一年都关注太少。未来,这一块的工作应该是重点、核心。

  经济工作要抓核心,抓权重,要面对主要矛盾,不能躲,也不可能绕道而行。

  2,资源大省要丢掉幻想,不要做梦

  这句话同样针对性很强,是批评某些地区的等和熬的心态,指望大宗商品涨一涨(一季度石油、钢铁价格都大幅反弹)来了,煤炭钢铁又可以复活了。也许东北及其他的一些资源大省、产能过剩严重地区的领导该坐不住了吧?

  过去好年景,站着赚钱,不改革。现在问题来了,才发现底裤都没有了。权威人士说了,尝到苦头也不是什么坏事,要让他们抛弃幻想。

  这也说明权威人士对未来大宗商品的走势已有了清晰的判断,一季度的反弹是暂时的。

  这也涉及到去产能的问题,地方看到大宗商品涨价就存在幻想,于是在去产能的决心上动摇了,觉得多生产,也许过个半年一年,市场行情好了,又可以赚钱了。权威人士说,不要做这个梦了。

  3,政策“重点、节奏、力度”出了问题,方向没有问题

  有市场分析解读说,权威人士说宽松结束了。我认为这完全是误读。

  对于货币政策是不是要加大力度的争论,供给侧提出来之后,内部争论就很激烈。因为外界似乎认为又要下狠手了。

  但后来官方的表态意见很一致,就是两端发力,供给侧和需求侧都要发力。关键是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即所谓“重点、节奏和力度”的问题。

  所以,这次权威人士再次谈这个问题,绝对不是宽松结束的意思,实际上也不可能结束。而是说“重点、节奏和力度”出了问题。比如一月份,2万亿的信贷等等。比如房贷规模陡然大幅提升。中国企业杠杆率在一季度飙升。这些节奏、力度都是有问题的。

  未来,货币政策基调不可能变,降准还有很大空间,降息也并非没有可能。央行还会每日公开市场操作,在资金价格上维稳,防止一切因为流动性紧张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市场风险。

  所以千万不要错误地解释货币政策。政策没变,节奏和力度要注意。

  4,一季度增长付出了很大代价

  中国的总负债率(尤其是企业部门负债率)飙升,这是海外关注度比国内高得多的一个问题,也就是中国的总负债率在一季度出现大幅飙升,尤其是企业部门的负债。说明权威人士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而且认识到处理不好,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这不是开玩笑的。

  一季度经济增长是好事,但是付出的代价权威人士看得很清楚,比如地产泡沫继续飙升,比如企业杠杆率飙升等等。中国其实还有很多类似的政策,包括房地产,完全可以继续宽松,把首付打到10%,买房的马上多起来了。

  但看样子,中央不会下狠药稳增长,而是遵循经济规律。

  因此,对于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也有调整。这个根本是什么?就是“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 。这句话说的太好了。

  经济是个生态系统,各种体系有自己的原则。股市就应当要保护投资者权益,而不是仅仅从融资的角度看股市。制度建设好了,机制好了,股市自然会好。

  5,行政手段还是要用

  这也是一个激烈的争论,即去产能用行政手段对不对。权威人士说了,必要是还是要用。该断奶还是要断奶。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

  权威人士有三四个问答来谈供给侧改革的问题,看样子力度还会加大。

  而且对关键问题也作了回应,“保人不保企”,也就是帮助的是工人,而不是僵尸企业。该关闭的要关闭,不要动辄“债转股”,这也说得很好。债转股前段时间出现了一股歪风邪气。

  6,对问题不能视而不见,甚至文过饰非,否则会挫伤信心、破坏预期。

  这句话说得太好了。现在有一股风,反正说好话可以不负责任,怎么吹牛都没关系,看空则可能犯错误。

  但其实在经济领域,对市场的看法,分歧是太正常不过了。过去总是强调正面引导,但是正面引导过多,会误导决策。比如,总认为房地产还能大发展,钢筋水泥还能大发展,这种判断不切实际。

  权威人士还提到,对一季度的经济形势,不能简单地以“开门红”、“小阳春”加以描述。这是科学的态度。一季度的回暖只是迹象,而且并不稳固。这说明对经济走势的宣传上,出了大问题,导致了误判,所以现在来纠偏。

  因此,权威人士说,鼓励从专业层面展开讨论,真理越辩越明,对稳定预期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7,密切关注价格变化。

  这是唯一一个权威人士没有下结论的问题,走向仍不清楚。但是这对未来货币政策的空间影响很大。权威人士采取了负责任的态度。

 

关键词阅读:

你有微信?通过微信可以学习财经知识,锻炼交易技能:关注公众号招金财富(微信ID:bwp816)财富伴您左右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