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私募法律意见书通过的速度明显加快。”上海汇鼎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程金海告诉记者,伴随着大限日期的来临,能抢在8月1日之前“保牌”的私募已经少之又少,反而是新申请登记的私募正在增加。
据了解,在监管层表明“保壳”无意义的态度后,许多实力不佳的私募纷纷选择“知难而退”。一纸法律意见书,则被认为是私募告别“蛮荒时代”的标志。不少市场人士表示,这样一来,私募牌照的“壳资源”价值提升,未来是否会出现炒壳热潮呢?
对此,记者采访的多位行业人士均表示,私募有牌照相当于有“面子”,运作起来也会比较方便,但拿到牌照也不会一劳永逸。伴随着私募阵营的壮大,未来肯定会有“后来者居上”,私募行业靠业绩说话的特点依然不会改变,实力不佳者还将面临更为残酷的洗牌。
意见书审批速度加快
林园(化名),以前是一位普通的投资者,以商品趋势交易为主,多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收益。随着资金量的增大,他摒弃了过去的“个人英雄主义”,转而走向管理资金的道路,为此还组建了团队。
“去年年底,我就申请了私募备案管理登记,并且取得了牌照。不久之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又出台了新政策,需要进行重新准备。”林园介绍,对于这些,他并没有什么经验,就咨询了期货公司,也咨询了一些律师朋友,得知除了准备法律意见书外,还要发一只产品,随后他就开始积极准备。
经过了解,他看出这次中基协“动真格儿”了,于是一方面按部就班准备,另一方面通过和律所、其他私募沟通取经,于6月份递交了法律意见书,随即还发行了两只产品,很快就拿到了牌照。“前期准备耗费了时间,但只要是正规私募按照正规程序去做,感觉问题都不大。”林园说道。
如今已经到7月下旬,想抢在8月1日前提交法律意见书的私募已经不多。
据程金海介绍,从7月开始,私募法律意见书通过的频率明显加快,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相关律师熟悉了中基协的要求,并且能够运用到法律意见书中,大大提升了法律意见书的质量;二是中基协经过前期的审核实践,优化了审核流程,审核时间大大缩短。
据记者了解,有私募递交法律意见书后隔天就能拿到结果,这让不少市场人士感叹中基协已经进入“火速”审批阶段。不过,7月15日私募新规出台以后,陆续有正在备案的私募“中枪”。7月22日就有一家私募因网站不合规,递交的法律意见书被中基协拒绝,主要因为其官网存在对产品净值的宣传,另有三只产品未在协会备案。
“已经到了最后阶段,中基协一方面会加快工作进度,另一方面依然会坚决执行规定。”程金海表示。
在程金海看来,出具法律意见书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从一开始就要本着对自己负责、对客户和行业负责的精神,会初步筛选客户,只接受真正从事私募业务或者有真实意愿从事私募业务并且相对规范的公司。“如果私募有不合规或者不到位的地方,我们也会要求客户必须整改,并如实予以披露。”
牌照价值究竟几何
今年年初,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已经取得牌照的约25000家私募,最终淘汰率可能会超过二分之一,未来私募牌照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还有律师向记者表示,一纸法律意见书市价10万元,再加上其通道等各方面价值,如今一张私募牌照价值逾百万元。
鉴于这样的市场情况,林园也曾被一些朋友调侃:“虽然股票市场情况不太好,期货行情变化又太快,你要是保不住稳定的收益,可以把私募牌照借给或者卖给别人,也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
对此,林园淡定地表示:“我是为了发产品才去申请的牌照,根本不会考虑其他用途,我更倾向于通过管理产品获得应有的收益。”
那么,私募牌照价值逾百万元,到底是市场炒作还是真实的呢?
“现在新规执行后,成立私募发行产品的门槛更高,私募基金牌照的含金量非常高。”江浙地区某期货公司高管表示,如果想保住过去的牌照,的确要付出一些成本,但未来私募还可以新申请牌照,这个大门并没有因为时间限制而关掉,所以市场炒作空间不大。
长江期货副总裁徐君岭则表示,私募牌照价值“飙升”有各方炒作的嫌疑,伴随着私募所谓的“保牌热”过去,大家的注意力会逐渐转移到私募产品的表现上来。“想要收购牌照,得考虑成本收益比。真想发产品的投顾,现在也有非常多的渠道可选择,包括证券、期货乃至私募本身都可以进行挂靠,专门收购是没有必要的。”徐君岭说。
拼“颜值”不如拼“气质”
像林园一样,越来越多的专业投资者感到,私募行业并非看上去那样光鲜。尽管拿到私募牌照,向投资者说起来很有面子,但事实上与公募基金相比,私募面临的竞争压力仍然很大。私募只有长期保持良好的业绩,积淀出内在的“气质”,才能在市场真正立足、生存。
然而,当前市场上的一个现实情况是,部分私募发行的产品并没有取得良好收益。除去去年A股剧烈波动、股指期货受到严厉监管等影响因素之外,“二八定律”也是市场难以抗拒的因素之一,也就是说市场上永远只有少部分人赚钱,而在期货市场能够长期稳定盈利的投资者更是凤毛麟角。
上海健峰资产副总经理梁瑞安此前曾在个人微博上晒出一张清单,清单显示他个人投资的多只产品都处于亏损状态。窥一斑可见全豹,不少市场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私募行业发展看似热火朝天,实则并不乐观,甚至“大部分私募产品都是亏钱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私募的“门槛儿”绝非只是一纸法律意见书,背后更是基金管理人实力的体现和比拼。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明星操盘手转型到私募领域,但整体成绩并不理想。在业内人士看来,自己做交易和做资产管理看似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实际上这是两个领域,很多明星盘手转型之后可能并不适应新的状态,也面临重重考验。
“未来市场注定也要淘汰一批私募,现在考虑拼一拼拿牌照,而后面真正拼的就是管理产品的能力。”徐君岭表示,毕竟在资产管理这条道路上,业绩才是实力最好的证明。
过去私募行业鱼龙混杂,相当一部分私募公司顶着私募的牌子从事P2P、民间借贷、融资保理等非私募业务,极大地影响了私募业的专业化形象,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程金海最后说,出具法律意见书不仅是形成一段书面文字,更是对私募基金合规化整改后的一个总结,从此私募行业告别了“蛮荒”生长的时代,但真正能够决定公司未来的,还是其内在的真正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