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央行在公开市场连续六个交易日净回笼资金,但仍如期在本月中期借贷便利(MLF)的到期日,“踩点”续作了2750亿元MLF,向市场净投放资金。在释放暖意的同时,如此“收短放长”的调控模式,也显示出央行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意图未变。
央行微博昨日称,9月7日,结合MLF到期1232亿元,央行对15家金融机构开展MLF操作共2750亿元,其中6月期MLF为1940亿元、1年期MLF为810亿元,利率与上期持平,分别为2.85%和3.0%。
数据显示,昨日有1232亿元MLF到期,从央行“踩点”续作MLF的情况来看,此次MLF的期限与利率均与上月相同,但MLF净投放量已较8月份大幅增加。此前的8月份,央行通过MLF净投放资金520亿元,而9月份MLF的净投放资金量为1518亿元。
这显示出央行通过定向工具来投放长期资金的力度加大,但同时在公开市场上,央行却持续在净回笼短期资金,昨日开展了300亿元逆回购,当天净回笼资金600亿元,“收短放长”意图明显。
DM金融同业报价平台研究员龚陈亮告诉记者,昨日央行增量续作MLF,是近日公开市场持续净回笼后首次释放出的宽松信号,表明央行对市场资金总量不会过分干预,仍会维持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从短期资金面来看,下周中秋节假日叠加逆回购到期因素,预计央行会适量对冲到期逆回购量,减小资金面波动。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一个特征是,随着流动性的回暖,央行14天逆回购量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从8月31日以来,14天逆回购的每日操作量均为100亿元,这令市场对14天逆回购未来暂停的预期增大。
东莞银行金融市场部指出,近期央行在公开市场持续净回笼资金,14天逆回购接近“地量”。预计央行本周会缩减逆回购操作量,14天逆回购在下周可能逐步退出,本周央行公开市场预计以净回笼资金为主。
从昨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来看,多数Shibor利率下跌,仅隔夜和9月期Shibor利率上行,1周和1年期Shibor利率与前日持平,其余品种利率均下跌。其中,涨幅最大的依旧是隔夜Shibor利率,上行了0.33个基点至2.0803%。
【货币政策分析】
央行14天逆回购进入常态化 货币政策料不转向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从目前经济现状来看,虽然仍面临降息降准压力,但不会轻易实施,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9月7日,央行连续第11天进行14天期逆回购,操作日趋常态化。此前,央行曾在8月24日时隔半年后重启14天期逆回购,一度引发市场广泛关注,被部分市场人士解读为央行有意降低债市杠杆,挤出债市“泡沫”。
对此,瑞银集团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汪涛7日在“中国金融创新论坛”期间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称,央行连续进行14天期逆回购并不代表货币政策出现重大转向,“未来央行可能更偏重于能够提高短期流动性的方式,而非降息降准。”
对于年内是否仍有降息降准空间,第一财经记者采访发现,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从目前经济现状来看,虽然仍面临降息降准压力,但不会轻易实施,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在维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下半年央行还是会面临着降准的压力,只不过时机的选择、节奏的把握十分重要。”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赵扬在野村投资年会期间对第一财经记者称,降息或降准对于汇率、楼市的影响,都会对央行在货币政策操作方面形成一定制约,但是从经济增长和通胀这两个最主要的货币政策目标来看,货币政策还有进一步调整的压力。
14天逆回购常态化
7日,在公开市场上,央行进行2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率2.25%;开展1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中标率2.40%。此外,公开市场7日有900亿元逆回购到期,央行净回笼资金600亿元,连续第六个交易日实现资金净回笼。
随着央行14天逆回购的持续进行,9月7日,隔夜SHIBOR报2.0803%,上涨0.33个基点;7天SHIBOR报2.3680%,与6日持平。此外,14天、1个月及3个月SHIBOR则继续下跌,分别下跌0.70个、0.50个及0.35个基点。
中信证券认为,随着近期央行14天逆回购操作的常态化,市场情绪也逐渐稳定,在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的背景下,上周市场资金利率出现明显回落。
国泰君安首席债券分析师徐寒飞则分析称,近日银行间利率波动不大,跨节资金利率继续上行。“债市维持弱势震荡,收益率曲线陡峭化上行,利率债短端微跌,中长端小幅上行1个基点左右,国债期货下跌,信用债成交仍较为活跃。”
近年来,随着发达国家央行大开印钞机,不断增发货币,导致市场流动性过剩;然而,宽松政策并未有效提振经济,反而将更多国家推向负利率的深渊。随着全球“资产荒”的升级,以及英国退欧等“黑天鹅事件”的发生,市场避险情绪加重,反而推高了债市的火爆。
“近期经济数据、市场风险偏好、机构配置行为等都在利好债券市场。加上中国债市相比全球债市来说,本身涨幅偏小,在6月央行全面放松境外机构进入人民币债市,以及英国退欧后全球市场普遍负利率的情况下,中国债市价值洼地的特征得到凸显。”徐寒飞此前表示,国内这一轮债市上涨行情仍将持续。
但与此同时,不乏业内观点认为,债市已存在明显泡沫,必须进行有效抑制。
对此,汪涛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称,随着债市收益率下降,信用债利差的降低,确实可能存在一定泡沫,但这一现象不仅是中国特有,随着全球流动性的充裕,债市出现流动性过剩迹象也较为正常。
在她看来,我国债市目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打破刚性兑付、隐性担保,纠正市场对于风险的扭曲判断,“债券可能存在一定泡沫,但这不意味着要让债券牛市扭转,而是要想办法降低债市杠杆与风险。”
对于目前市场热议的债务置换、债转股等可行操作,汪涛认为,债务置换虽然可以降低债务成本和未来的债务负担,但并未解决根本问题。而对于债转股的具体实施,更要注意风险防范,因为“坏账就是坏账,再多的包装也不行”。
结构性改革将发挥关键作用
赵扬对记者表示,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仍面临一定增速下滑压力,这与经济结构调整或转型相一致。在转型过程中,主要的表现之一就是投资增长速度放慢,投资在GDP当中占比下降,因此其很大概率上会导致整体的经济增速继续放慢。
尽管如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经济仍将在长期内维持中高速增长。“我们预计今年三季度经济增速会比二季度有一定的放缓,但四季度又有一个小幅的回升,基本上全年稳定在6.5%的水平。”赵扬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刚刚落下帷幕的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上,各国政要达成统一意见,仅靠货币政策不能实现平衡增长,而是要与财政政策、结构性改革相结合。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思路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重中之重。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维烔表示,自2015年中央明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今年已经成为供给侧改革的元年。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重点推动“三去一降一补”的五大重点任务,使中国经济发展更加可持续。兼顾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调整,通过增加居民消费、提高服务业占GDP的比例、确保高质量并由民间资本驱动的投资以扩大国内需求。中国将继续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金融领域改革,使市场在信贷配置过程中进一步发挥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放开服务业竞争,强化社会安全保障。
“供给侧改革意义重大,但难度也很大。金融改革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与‘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其实都有着密切关系。”张维烔说道,“例如去产能、去杠杆本质就是打破僵尸企业预算软约束,要求产业根据市场经济原则配置资源。国务院调查表明,金融融资难、融资贵是导致民间投资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显然要降低融资成本,就必须要通过改革提升金融体系的效率和有效配置,来改变这个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