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来,166家上市公司,335次重要股东减持,累计套现近145亿元。时隔3个月,A股减持潮缘何再度来袭?违规减持屡禁不止,又该怎样约束“任性”的重要股东?
进入9月以来,本已弱势震荡的A股遭遇“凶猛”减持。
以变动截止日期为参考,9月1日至14日沪深两市共有166家上市公司发生335次重要股东减持行为,累计减持13.43亿股,套现144.93亿元。
期间,有36家上市公司减持金额过亿。其中,永泰能源于9月7日、14日被控股股东永泰集团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近4.28亿股,占公司流通股比例达到3.44%,成为近期减持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
作为上市公司的“中坚力量”,董监高成为新一轮减持潮的主力。有统计显示,335次减持中近八成为高管本人或其家属减持,合计套现逾60亿元。
从行业分布来看,前期表现较好、整体估值较高的板块减持较为集中。证监会42个行业分类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五大行业减持公司数量排名前五位。
值得注意的是,炙手可热的房地产企业,也悄然出现在减持名单中。
继8月嘉凯城和中房地产之后,中航高科于本月8日晚间发布公告,公司股东南通产业拟在未来12个月内减持不超过2000万股公司股份。机构判断,这与房地产业界预期房价过快上涨后面临短期调整压力相关。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重要股东净减持额高达518亿元。就单月数据而言,除1月出现过155亿元净增持外,其余月份重要股东均为净减持,其中以公告日期计,6月重要股东净减持金额高达298亿元。
时隔三个月,减持潮缘何再度来袭?
对于部分前期热门题材股而言,产业资本减持或为规避高估风险。东吴证券(601555,股吧)研究团队援引历史数据分析认为,产业资本作为“内部人”,对公司的经营情况更为了解,其增减持动作可视为股市的领先信号。当股价过度高于真实价格时,产业资本将首先发起减持变现,待股市回归理性再进行增持。
而从整体角度观察,尽管“资产荒”延续,对后市预期相对谨慎仍让手握上市公司资产的大股东争相选择套现。
从外围市场看,由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导致的下跌可能影响投资者情绪,但不至于成为A股持续的压制因素。从国内市场来看,严厉监管的常态化,以及结构挖掘的钝化,可能使A股短期风险增大。
此外,限售股解禁规模居高不下,也是产业资本减持冲动的重要来源。按照最新的收盘价计算,9月解禁市值逾1700亿元。12月A股还将迎来解禁“洪峰”,解禁市值规模高达3000亿元以上。这意味着A股仍将继续直面减持及资本流出的考验。
伴随减持潮愈演愈烈,形形色色的违规减持也开始浮出水面,进入监管和公众的视野。
深圳证券交易所9月14日宣布对GQY视讯股东姚国际给予公开谴责处分。公告称,6月13日至6月23日,姚国际以20.15元的成交均价累计减持GQY视讯853.82万股,成交金额1.72亿元,违反了其作出的“自2015年7月16日起6个月到12个月间,若公司股票价格未达到50元不减持”的承诺。
如果说姚国际违背承诺尚与被强制平仓等“不可抗力”有关,那么另一些重要股东的违规减持显然有着明显的主观故意。今年4月23日中通客车披露的 2015年利润分配方案和资本公积转增股份方案公告中,控股股东中通集团作出“方案披露后6个月内无减持计划”的承诺。短短两个月后,集团却通过深交所大宗交易系统累计减持590万股。近日,集团接获山东证监局出具的警示函,并在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中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
事实上,上市公司公布高送转方案后重要股东高位减持,在今年的A股市场上并非个案。此前吴通控股、怡球资源等上市公司都曾因此受到市场质疑。有评论人士直斥这一怪相是“公开的利益输送与自肥”。
多位市场人士表示,根据市场整体走势和公司经营情况,以及自身合理需求对上市公司股份进行增减持,本是股东的合法权利。但对于违反相关法律和监管要求的违规减持,监管部门应当严厉查处。至于利用市场追捧高送转心理为减持“铺路”的“任性”行为,监管层也应该动用更多监管手段进行严格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