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涨不上去,也跌不下来,恍恍惚惚又到收盘时……这恐怕是最近股民们每天看盘的真实写照。6月29日~9月23日的61个交易日中,上证指数单日振幅的平均值仅为0.97%,其中全天振幅低于1%的交易日多达43天,占比达70.5%!而就在9月20日,上证指数全天0.39%的振幅创出14 年来的新低——上次还要追溯至2002年9月13日,当日上证指数全天振幅为0.29%。
每经投资宝统计了2002年以来,上证指数及沪深300指数(2005年4月8日正式发布)的振幅数据,取上证指数日振幅在1%以内的密集期作为“夹板”行情样本(主要取熊市期数据),研究上证指数的走势,以期为后市提供参考。
2002~2003年“夹板”行情期阴跌 金针探底后有一波大行情
对老股民来讲,1999年的“5·19”行情是一段甜蜜的回忆。这轮牛市自1999年5月19日开始,上证指数从1058点起步,一直涨到2001年 6月14日的2245.43点。筑顶后,上证指数单边下跌,不到4个月时间,上证指数就从2245.43点跌至1514.86点,区间跌幅达32.5%。上证指数在2002年、2003年进入熊市阶段。
每经投资宝注意到,2002年7月11日~11月7日这长达80个交易日中,上证指数单日振幅便进入了1%以下的密集区域。其中,80个交易日的平均振幅刚好为1%,而全天振幅低于1%的交易日多达48日,占比60%。有意思的是,与2016年类似的是,上述区间的最低振幅交易日也普遍集中在8月和9 月。其中,8月30日、9月13日、9月2日、8月7日、9月23日占据了前五名,振幅分别为0.26%、0.29%、0.4%、0.41%和 0.44%。
2002年7月11日~9月30日,上证指数的成交金额更是萎缩到53亿元的均值水平。在这种低迷缩量行情中,上证指数缓缓下跌,在2003年1月6 日触及1311.68点的阶段新低。这意味着虽然没有剧烈波动,但从高点1748.89点算起的话,上证指数区间跌幅达25%!
每经投资宝注意到,尽管彼时上证指数再次创出阶段新低,但却在1311.68点的位置实现了“金针探底”,并在2003年4月16日再度创出 1649.6点的年内新高。值得一提的是,在1月6日出现“金针探底”后,1月6日~15日上证指数的成交金额和振幅突然出现了巨大波动,平均振幅已上升至2.6%,平均成交金额达到了109亿元!其中,1月14日当日的振幅更是高达6.52%,成交金额更是达到惊人的235.4亿元。
随后,2003年7月3日~9月11日,上证指数再度出现“夹板”行情。这51个交易日的平均振幅为0.98%,而全天振幅低于1%的交易日多达35 日,占比68%。历史数据显示,伴随“夹板”行情的演绎,上证指数再次陷入缓慢阴跌,直至2003年11月13日触及1307.4点的阶段新低。有意思的是,在这次“夹板”行情前,上证指数同样是在突破年线后回落。更有意思的是,经历“夹板”行情后,上证指数在2003年11月13日的新低处同样实现了 “金针探底”,并在2004年4月8日收出了1783.01点的年内新高。
每经投资宝注意到,事实上在“金针探底”后,上证指数的振幅也出现了异动。11月19日~24日,上证指数振幅达到了接近3%的均值,成交金额也逐步释放至百亿元以上。
不难看出,2002~2003年“夹板”行情的特点是,上证指数一般在巨量突破年线后突然陷入低迷行情。在“夹板”行情期间,上证指数陷入缩量阴跌态势,同时探出阶段新低。上证指数通常会在阶段新低附近迅速“金针探底”,同时迎来一波大级别上涨行情。
2011~2013年3次“夹板”行情 两次探出新低
再看2011~2013年的“夹板”行情。相比2002~2003年区间,这一区间的“夹板”行情周期比较短,持续时间均不超过1个月。每经投资宝梳理发现,2011年6月27日~7月19日、2012年4月26日~5月15日和2013年12月5日~18日这三个小区间出现了“夹板”行情。
2011年6月27日~7月19日,在这17个交易日中,振幅低于1%的有10个交易日,占比达58.8%。不过从振幅看,这17个交易日的振幅均值为1.04%,其中,最低的仍保持在0.66%。从小周期而言,在这段时间里,上证指数窄幅波动,从6月27日的2758.23点微涨至7月19日的 2796.98点。但是从大周期来看,却处于明显的下跌中继过程中。7月19日后,上证指数仍然保持下跌态势,并在2011年12月19日探至2164点的阶段底部。同期沪深300指数的振幅并没有与上证指数保持一致。在这17个交易日中,低于1%的振幅仅有3个交易日。
此外,在这段“夹板”行情演绎期间,成交量却未缩小。期间,上证指数单日平均成交金额在1173亿元附近,甚至还高于当年5月、6月的平均水平。有意思的是,尽管“夹板”行情运行周期不长,但上证指数走势与2002~2003年“夹板”行情类似。彼时上证指数在2011年4月18日创出3057.33 点的年内高点,在结束“夹板”行情后,在2011年底触及年内低点。
2012年4月26日~5月15日,上证指数这轮“夹板”行情的持续周期仅有12个交易日,其中,振幅低于1%的有8个交易日,占比66.7%。这段行情的特点是处于小波段的波峰,接近2478.38点的年内新高。不过从大周期来讲,同样是处于下跌趋势中,之后上证指数在2012年9月26日触及 1999.48点的新低。同样的,这段“夹板”行情并未出现明显缩量,其保持了日均964亿元的成交金额。而这一水平是高于同年3月、4月的平均水平的。与此同时,同期沪深300指数的振幅并没有与上证指数保持一致,振幅低于1%的仅有4个交易日。
2013年12月5日~18日,上证指数这轮“夹板”行情仅维持了10个交易日。其中,振幅高于1%的仅有2个交易日。值得一提的是,在这轮行情中,沪深300指数罕见地与上证指数出现了共振。其中,沪深300指数振幅低于1%的交易日达到6个。同期,上证指数的走势同样是位于波峰,随后进入了一段缓慢下跌的态势。值得一提的是,此轮“夹板”行情后,上证指数并未创出新低。而此前,上证指数在当年6月收出了1849.65点这一A股历史上著名的“黄金底”。
不难看出,2011~2013年的“夹板”行情的主要特点是“持续周期短”。此外,由于此周期内的三轮“夹板”行情均集中在小波峰,几乎是在年线回落或者接近年线的位置,同时前两轮“夹板”行情结束后,上证指数均探出阶段新低。
2014年多重利好共振“夹板”行情后有牛市
此周期内的“夹板”行情发生在2014年4月30日~8月5日,周期达67个交易日!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周期时长也比较接近最近A股市场的低振幅周期。
每经投资宝注意到,在这67个交易日中,上证指数单日振幅的平均值仅有0.96%。其中,全天振幅低于1%的交易日达到44个,占比65.7%!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对这67个交易日的振幅排名,前10个振幅最低的交易日中,有4个交易日均来自7月,最低的则仅有0.51%。此次“夹板”行情也伴随着缩量,平均成交金额为802亿元,略微低于当年1月~4月850亿元的平均成交金额。
此外,在2014年4月30日~8月5日这段“夹板”行情中,沪深300指数与上证指数共振明显。同期,沪深300指数全天振幅低于1%的交易日达到38个,占比达56.7%。
每经投资宝注意到,沪深300指数与上证指数共振的现象,也出现在2016年6月29日~9月23日这段“夹板”行情期。统计数据显示,在这61个交易日中,沪深300指数振幅低于1%的交易日多达37个,占比60.7%,基本与同期上证指数的低振幅密集区吻合。
回到2014年4月30日~8月5日,彼时上证指数又是如何演绎的呢?彼时上证指数在2013年12月4日触及2260.87点的年内新高后,在 2014年3月又触及1974.38点的阶段新低。2014年4月29日~7月22日,上证指数徘徊磨底,上不过2087.32点,下不破1991.06 点。
转机出现在7月24日,上证指数突然放出1287亿元的成交金额,以放量姿态突破年线!9月1日,上证指数在结束低迷盘整后,再度实现了“二次突破”,开启牛市!值得一提的是,转机时间恰好发生在“夹板”行情的末期,而自此后上证指数再未跌破年线,A股终于结束了长达7年的熊市。7月24日~8月 5日当周,上证指数同样出现放量,7月24日当日振幅达到1.36%,而7月28日更是高达2.17%。
每经投资宝注意到,沪港通于2014年11月17日开通,但此前市场一度预期沪港通会于当年10月开始运作。加上2014年11月22日起,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新一轮降息周期开启。此后,上证指数一直涨过5000点的一轮行情大家都知道了。
如果说2014年的“夹板”行情结束后,多重利好共振孕育了一轮大牛市,那么这一情形为何没有在2006~2007年的牛市前夕出现?
事实上,在2005年的12月16日~28日也曾出现过“夹板”行情。不过由于周期过短,所以每经投资宝并未单独进行归纳。数据显示,彼时的平均日振幅为0.91%,上证指数同样处于“不上不下”的阶段。有意思的是,同期沪深300指数也进入了“夹板”行情阶段,期间沪深300指数单日振幅均低于 1%。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9月,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启动,随后A股更是开启了一波直达6124.04点的大牛市。
私募观点
私募:熊市末期迹象隐现
没有振幅就没有波动,没有波动就很难赚钱,“夹板”行情愁坏了不少投资者。每经投资宝注意到,部分私募人士对此也很无奈,“仓位不敢随便乱加,因为安全垫(太薄)。”
成都本地一私募人士表示,由于净值和利润没有增加,这直接导致“安全垫”不厚,所以他也不敢将仓位放大,“我有个做量化对冲的朋友更惨,他是用股指期货对冲风险。最近股指未动,他更是连开仓的手续费都没有赚回来。”
对于历史上曾出现的“夹板”行情,该私募人士认为,通常意义下,一轮牛熊切换主要会出现3个阶段:熊市初期的急速下跌——熊市中期的反弹(包含筑底和筑顶)——熊市末期的长时间横盘筑底(期间有小级别反弹)。根据该私募人士的经验,一般低振幅的密集区域主要集中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但行情出现转机却是在第三阶段。
“这就是为什么2011~2013年出现低振幅之后,股指一路走低的原因。因为低振幅区域集中在波峰,此时又伴随着缩量。这就意味着没有持续的增量资金愿意在这时进场,无法助推股指走高。”该私募人士表示,沪深300指数的振幅反向走高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推论,“沪深股指的振幅波动说明有资金在打短线,从而形成小级别的波峰和波谷。通常情况下,波谷并不能说就是筑底。而2005年、2014年出现共振,无论主板和中小创均没有了波动,底部也就来了。”
在上述私募人士看来,沪深300指数与上证指数形成的低振幅共振可以看做是熊市末期的一大特征。不过,从牛市结束到熊市末期的长时间横盘筑底(期间有小级别反弹),一般的时间周期会持续5年,但在2016年的低振幅行情中,这一熊市末期的特征却出现了,而这距离去年7月牛市的结束才过去了一年多。
“我分析是因为杠杆的缘故。”另一位成都私募人士表示,2015年牛市的一大特点就是助涨助跌,在去年6月、7月的大跌中,杠杆平仓算是很快地帮助A股找到了底部。“从5178.19点下来,指数基本上下跌了49%。历史上的熊市基本上都是在牛市的高点位置腰斩。”
圣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杨正飞表示,与过往的牛熊切换不同,这一轮下跌算是“空间换时间”。所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股指快速出现了熊市末期的低振幅现象,“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比如游资敢死队的投机被监管等。”
“而且从估值来看,我认为沪深300指数的估值还是处于历史低位。”上述私募人士表示,2014年,沪深300成分股的估值一度只有8倍PE,达到历史底部区域。而目前,沪深300指数的PE也不过15倍,“对比利率水平和企业边际盈利的改善,应该还是处于低位。”但从股指的市值中位数来看,目前A股仍处于高位。数据显示,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998.23点大底出现时,上市公司市值中位数为8.98亿元;2008年10月28日,上市公司的市值中位数为14.57亿元;2012年,市值中位数为25.15亿元,“根据我的统计,目前A股上市公司的市值中位数还在70亿元左右。”该私募人士表示。
对于后市,上述接受采访的人士均表示,由于中国的经济实力、市场成熟度等增强与提高,这是过去无法相比的,但振幅数据依然可以看作行情演绎的参考。对于后市,他们并不悲观,认为A股未来仍将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