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将进行7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100亿元28天期逆回购。
另外,公开市场今日有1800亿元逆回购到期。今日有49亿元三年期央票到期。今日净回笼近1000亿元。
昨日央行净回笼2450亿元,连续两日净回笼近3450亿元。
上周(9月19日-23日)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总额达9500亿元,逆回购到期规模2800亿元,当周实现资金净投放6700亿元,创4月22日当周以来的最大单周净投放。
兴业研究分析认为,虽然外汇占款降幅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流动性的宽裕,金融机构的超储率也处于低位,对于流动性的波动会更加敏感。叠加季末考核以及“十一”假期效应的持续发酵,大行融出意愿也有所减弱。这些因素都会给节前的资金面带来一定的压力。
海通证券认为,8月CPI远低预期,使得通胀压力大幅缓解。但8月底以来食品价格涨幅超预期,而PPI回升亦推升非食品价格,因而年底物价仍存在反弹压力,预测四季度CPI或反弹至2%左右。而在国内货币高增、经济低迷、美联储加息预期背景下,人民币贬值压力仍存,宽松货币政策也将受到限制。
【货币政策解析】
央行货币政策空间受限
8月下旬,中国央行重启14天期逆回购,这被市场投资者视为央行有意降低债市杠杆的信号,长端利率应声反弹。中秋节前,央行又重启28天逆回购,虽然是应对过节需求所为,但14天逆回购完全能满足过节因素,故其再次向市场传递坚定去杠杆的信号。由此国债期货出现了一轮较大的调整行情,至今仍处于调整中。
驱动利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基本面与货币政策。不可否认,我国经济仍处于下行周期,为抵御经济下行央行往往会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利率进入下行通道。目前国际上大部分国家皆在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利率频创历史新低。宽松货币政策在初始确实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其带来的危害也不容小觑。目前看,宽松货币政策边际效用越来越小,而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以我国为例,去年年底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杠杆的居高不下、房价暴涨、资金错配严重、贫富差距迅速扩大等问题。下面可以从数据上看一下目前的市场状况:
居民住房贷款杠杆水平不断攀升。央行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达到了58.38万亿元,较2001年增长超过50倍。从增量来看,仅今年前7个月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就增加了5.84万亿元。中国的居民杠杆率近年来增长非常快,居民的负债占整个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17.1%猛增到2015年的39.5%,而2016年有望达到44%。同时,个人房贷增量持续大涨。今年上半年,个人购房贷款增量达到2.37万亿元,去年整年的增量也不过2.66万亿元。统计局的数据更令人吃惊,1至7月个人按揭贷款13305亿元,增长54.6%。
目前信贷主要靠居民住房贷款支撑。8月新增社融总量1.47万亿元,相比7月回升近万亿元,同比多增3600亿元。房地产销售和非银金融机构贷款仍是新增贷款主要来源,企业贷款仍然疲软。8月新增贷款略高于预期,且贷款余额增速8月为13%,比7月的12.9%略有回升,但仍明显低于今年二季度14.3%—14.4%的水平。8月房地产销售仍然带动中长期居民贷款增加较快,并且对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8月增加1463亿元,属去年7月股灾救市以来的新高。除去房贷和非银金融机构贷款之外,企业贷款仍然疲软,短期及中长期企业贷款分别净减少1172亿元和80亿元,显示出企业扩张意愿仍然较弱。
流动性陷阱早已出现,宽松货币政策边际效用越来越弱。8月M2由上月10.2%回升至11.4%,主要因为信贷回升、财政存款回落和基数影响。8月M1增速依然维持在25.3%的高位,M1—M2的差值虽然由上月的15.20%降至13.90%,但仍然处于历史高位,反映地产销售火热、企业资金充沛,而经济低迷令其投资意愿偏弱,流动性陷阱比较明显。
暴涨的房价与低迷的实体经济让央行货币政策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继续宽松面临资产再次暴涨的可能,目前的资产泡沫有目共睹。过去几年的宽松造成资金错配更为严重、杠杆水平进一步增大等问题,宽松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小,这点已成为全球投资者的共识。加上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全球流动性都面临收缩可能,一旦美联储加息得以实施,这将是新兴市场货币灾难的开始,也必将抑制我国货币政策的空间。
总之,货币宽松仍是全球央行的主要选择。虽然货币空间已极为有限,但此时央行或许也不敢大幅收紧流动性,唯恐造成泡沫破灭带来经济断崖式的下降,无人能预知其带来的风险。就连央行在债市去杠杆之际,仍然下调了28日逆回购利率,以安抚市场。我们预计在未来经济无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央行货币政策既难进一步宽松,又难大幅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