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在这个时代被人们接受和发展,作为共享经济的代表之一,共享单车更是在各大城市广受民众喜爱,但是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共享单车的泡沫出现雏形。
得益于共享单车的高速发展,本处于“夕阳期”的自行车产业,正重新焕发出新春。
据中国自行车协会官网报道,2016年以来,共享单车已在全国30多个城市投放,总投放数量超200万辆。而根据公开数据统计,2017年共享单车预计投放总量将极可能接近2000万辆;从产能来看,这个数字甚至会达到3000万。相比之下,以往在中国每年8000万辆的自行车产量中,内需也仅仅只有2500万辆上下。
自行车产业的新一轮狂欢已经开始。而上述一系列惊人的数字,已经体现在了产业链上。
被誉为“中国自行车第一镇”的天津王庆坨镇,曾在20年前颇为辉煌,但近年来产业的下行趋势,使得这个小镇一度凋敝。随着共享单车订单的纷至沓来,王庆坨又再一次春意盎然:工厂日夜开工不再稀奇,伴随着随处张贴的招工启事,大量周边省市的人口又开始重新涌入。
被改变的还有包括深圳在内的多个珠三角工厂。据央视财经报道,深圳丰永达自行车厂总经理刘德武去年还在为市场低迷犯愁,今年春节前突然接到了来自共享单车企业天降的数万订单,这是他从业二十年来经历的第二次“疯狂”。
“今年整个公司从深圳公司到天津公司一共增加了 500 名员工,流水线增加了 7 条流水线 ,以应对去年年底汹涌而来的共享单车订单,太突然了,好像洪水爆发一样,我只要做多少他们就要多少,那怕你给他一百万它都全要了。”雷克斯自行车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泽风如此形容其所经历的巨变。
在资本的助推下,正高速发展的共享单车企业已宛如自行车产业的“白衣天使”。一些人鼓吹着这场互联网+传统产业的革命,似乎几十年的产业模式在这数月间已然完全颠覆;与此同时,短时间突如其来的产业红利,更是影响了无数工人的命运。
难啃的单车制造产业:成本高企,品控失控
比起只“连接”车的专车平台,共享单车企业的模式显然要重上太多。
根据公开资料,目前共享单车领域的两巨头摩拜与ofo的2017年预计产能均已超1000万辆。以保守的1000万辆来计算,即便每辆单车的成本为300元,仅单车制造一项就至少需要30亿元。
对比摩拜与ofo的总融资额,摩拜为3.55亿美元(约24.5亿元人民币),ofo为5.8亿美元(约40亿元人民币);可以看出,仅仅单车制造一项,就足以让两家巨头的融资额捉襟见肘。
但这只还是供应链资金需求的一部分。一位自行车产业链资深人士表示,供应链上需要钱的地方还有很多,包括自行车车架开模费用,以及元件预付款等等。
除了资金,另一个严重的问题还在于共享单车厂商对供应链的品控。
以一开始就在寻求代工厂的ofo为例,虽然在公开表述中,ofo多次宣传其合作伙伴为飞鸽、凤凰等大厂,但自发展之初,ofo的供应商一直很杂,供应商体系中至今还存在着一些年产能只有数万的小厂。
这其中的问题在于,各个代工厂之间的生产线质量并不一致。
供应链大幅涨价 小厂繁荣或昙花一现
需要强调的是,在2017年刚开始的现在,判定共享单车的预期订单能否实现,依旧显得过于草率。
事实上,双方的关系经历了一个颇为有趣的变化。一位曾在天津王庆坨接触过多家代工厂的人士告诉腾讯科技,共享单车的出现初期,令行业一时间反应过激,当时“共享单车厂商下单时压价普遍很厉害,但逛了一圈王庆坨,这里代工厂太多,即便是一些深圳厂商都无法接受的低价,王庆坨也总会有工厂敢接”。
但随着供需关系日渐明晰,一些代工厂已经开始试图提价。
这一方面与上游原材料紧缺导致的价格上涨有关,另一方面,随着工厂生意的紧俏,已经没有必要再去用低价拿合同;尤其一些产能较大的工厂,议价权正在逐步上升。
无论如何,单车采购价格的整体上升已是短期内难以逆转的趋势。
随着这场空前的行业“大跃进”持续迈进,隐忧与矛盾也在持续发酵。最终双方将如何妥协,一方面关乎共享单车的扩张,一方面也与单车产业链从业者的命运息息相关
更多财经资讯请关注(feinong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