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网点“关停瘦身”是战略转型所需-世界动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都到门口了,才发现贴的告示,这个网点已停止营业,请前往附近网点办理业务。”正准备去某国有银行网点办理存款业务的张女士有点感慨。
网点曾是银行服务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但是,近年来银行网点已经从过去的跑马圈地、扩张规模变为关停瘦身。
据对银保监会许可证信息查询系统数据的不完全统计,2022年至2023年2月8日,商业银行机构退出列表中合计有超2600家商业银行网点终止营业。进入2023年以来,就有119家国有行营业网点、24家股份行营业网点、42家城商行营业网点被裁撤。另外,近一年来,全国共有近2000家商业银行网点设立(以发证日期计算)。
这一变化背后既源于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发展,又源于银行战略转型所需。诚如业内专家所说,一是居民和企业等主体逐渐适应线上金融服务,对网点金融服务需求降低;二是当下网点已经成为银行成本最昂贵、管理最困难、风险最集中的服务渠道。银行要避免它成为巨大的包袱和负担,成为一种“沉没成本”;三是过去网点过多、过滥现象较普遍,通过网点裁撤才能进一步优化结构布局。
网点裁撤并不意味着网点的消失。商业银行网点与借助金融科技实现数字化转型发展之间并非截然对立。在很多专家看来,网点数字化转型有助于网点发展,网点也可以积极采取数字化服务方式,助推自身的数字化转型。
不过,在具体的落地上,不同类型的银行的破局之路存在很大的差异。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杨荣就认为:国有行呈现“裁撤发达地区网点,深入乡镇贫困基层”格局;城商银行与农商银行则积极拓展网点渠道。
同时,差异化还体现在,由于网点定位和客群不同,商业银行积极探索特色化、多元化网点经营模式。
目前各银行正积极开展实践。在北京,便民生态就是很多银行重点发力的方向。2023年春节,记者在另一家国有大银行某支行采访时就切身感受到,城市网点被赋予了更多的便民功能:老人不会打车会到这里来求助;物业工作人员中午想喝口热水也会来到这里;有人临时想歇歇脚这里也会成为他们的首选……它已经不只是银行网点,更是便民15分钟“政务圈”,是银发客群“暖心港”,是户外劳动者“充电桩”,是优质服务“传送带”,是金融服务的“普惠点”。
银行网点所售卖的也不仅仅是产品,而是更多的服务。因此,它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设银行北京安华支行的工作人员也坦言,随着“便民生态”的持续打造,网点对周边老百姓的获客能力也随之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