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保险 >

助贷频繁来电,莫让个人信息如此“裸奔”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11-09 05:55:18


【资料图】

“我这边是XX银行,请问您需要贷款吗?额度30万(或50万不等)。”近期,不少人接到这类电话,堪称线上版的“游泳健身了解一下”。

其实,稍微谨慎一些,不难戳穿对方自称银行人员的话术,比如反问一句:为什么不用座机打?你们分行长是哪位?不过,对于部分人来说,还是会信以为真,以为银行的客户经理在给自己推销有所耳闻的个人信用贷款。

我们日常接到的这种电话,甚至带有银行LOGO的“钓鱼”授信额度短信(回复确认后会被精准锁定为优质客户,受到更猛烈的骚扰),均为骗局,都是正规金融机构之外的所谓助贷公司在和你周旋与套路,最终目的就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来抽成。

据调查,近几年国内稍具活力的一二线城市都有成百上千家助贷公司营业,入行门槛没有,获客就是假借各种银行的正规身份,通过人海战术拨打大量电话,然后大海捞针般从中找到有贷款意向的客户。对于被钓上来的客户来说,中介口中的超低利息产品往往并不存在,需要附加中介的高额服务费,抽成比例在贷款金额的1%-18%不等。中介为了提高成功率,往往还会把客户某些征信上的小问题放大,让客户相信不通过他们的“绿色通道”或者“熟人”,就会在银行审批时很难通过。如此一来,缺乏金融常识又需要资金的客户就会上钩,支付高额服务费。但对于中介来说还不用担责,“客户还不还款跟我们没有任何关系,风险是银行来承担的”。

暂不论助贷公司员工冒充正规银行职员,打着正规银行旗号是否合规合法,这些人的资料从何而来才是关键。我国《网络安全法》数年前已颁布,但个人隐私信息安全问题,仍然是大数据时代一个待解的课题。

个人信息买卖地下产业链,从采集到售卖和利用,各个环节都可能存在危害公民信息安全的情况。值得关注的是,有人通过网络爬虫等科技手段来实现非法目的,违法获取数据,甄别出目标客户,催生了消费贷、信用贷市场的泡沫。

疫情反复,无论是国家政策层面还是银行自身,均为扶持受到冲击的中小微企业主和个人推出相对低息的贷款产品。助贷公司通过不法途径拿到客户资料,甚至通过各种包装、协助伪造假材料,轻则加重客户负担,重则让客户承担风险,违反银行对贷款实际资金用途的要求。

为什么客户的信息会被助贷了如指掌,身处信息化时代应该如何保护客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对待外部窃取或内部泄露客户资料,以及采用技术手段收集用户大量隐私并用以牟利的不法分子,还是需要依托于相关法律法规,斩断这些助贷违法获得客户资料的源头。

如今,对个人合法数据保护越来越严,但对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违法行为打击尚需加强,尤其是涉及财产安全问题,不要留下个人信息“裸奔”的死角。而从客户自身来说,也要对个人信息保护留个心眼,例如不轻易同意一些可疑手机APP获取个人信息权限等。

文/蒋光祥(财经专栏作者)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柳宝庆

标签: 个人信息 网络爬虫 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