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产业 >

从制造业到文创业 服装业华丽转身后面临渠道尴尬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时间: 2017-09-08 13:35:22

服装业华丽转身后面临渠道尴尬

线下太贵 线上太乱

服装业华丽转身后面临渠道尴尬

深圳,曾经的服装代工基地,如今的服装品牌聚集地,是中国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样本。从产业链最底层的“三来一补”攀升到产业链顶端的服装设计、品牌营销,深圳服装业经历了从低端制造业到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然而,在互联网大潮之下,面对线下渠道成本走高,深圳很多服装品牌触网却遭遇尴尬。如何适应电商挑战,是深圳服装业更是中国服装产业当下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从制造业到文创业

一场淘汰危机带来的转型升级

在马天奴(MY TENO)的板房里,打版师正在按照设计图赶制2018年春夏季的服装。马天奴创意总监黄一纯告诉记者,一年要推出约2000款新衣,创意设计环节的工作节奏非常紧张。

1997年,爱做衣服的黄一纯与丈夫吴穗平一同设立了马天奴品牌。此前的五六年时间里,他们做过服装批发,开过服装厂,挣了不少钱,但却敏锐地感到加工批发利润低不是长久之计。吴穗平说:“当年,服装生意如火如荼,但品牌服装还没开始。我和太太决定创立自己的品牌。”

为了让品牌更洋气,吴穗平先在意大利罗马注册了马天奴商标。吴穗平把出国镀金称为时代的产物。成立品牌后,吴穗平快速砍掉了挣快钱的批发业务,并聘请台湾设计团队强化设计能力。

敏锐地捕捉市场动向使得吴穗平及时抓住转型时机。起步于特区成立之初的深圳服装行业,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制衣业向深圳的内迁转移, 崛起于对外加工出口的发展。当时深圳约有1000家服装企业,40余万人从事服装加工出口业务,100多个品牌在深圳加工。

然而,好景不长。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沈永芳告诉记者,“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企业附加值低、交税少,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周边地区服装加工业的兴起,服装加工业逐步成为深圳的限制发展行业。“那时‘三来一补’加工企业的营业执照,政府都不批了。这个行业必须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出口加工型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自主品牌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不转型就要被挤出去。”

在这种背景下,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于1997年提出“五名工程”,打造名企、名牌、名师、名模、名店,推动服装业走向品牌之路。此后,政府也为服装业的转型提供支持。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深圳市服装研究开发中心于2003年成立。同年,深圳市在龙华新区大浪办事处规划建设“深圳服装产业集聚基地”,2011年,该基地进一步扩大升级为大浪

关键词: 服装业 华丽 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