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产业 >

融资锐减产品下架 人造肉不香了?-全球微头条

来源: 新快报 时间: 2022-12-06 08:01:52

■廖木兴/图

“人造肉第一股”再次裁员19%


(资料图片)

不到两个月,“为了降低成本,减少运营费用”,“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又一次宣布裁员,本次计划裁员约200人,占比高达19%,预计年底前完成。

从投资界“香饽饽”到需要靠缩减人力成本过冬,Beyond Meat发生了什么?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因为人造肉不香了,或者说人造肉的热潮已经过去了:人们觉得现在的人造肉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味道一般,普通消费者不会为一个看似高大上的概念埋单,大公司也不会因此跟人造肉公司继续合作。

■新快报记者 陈福香

1

“超越肉类”面市 众多明星资本撑腰

Beyond Meat创立于2009年,顶着“超越肉类”的标签,聚焦植物性肉制品,提供众多肉类的替代品,包括碎牛肉、汉堡、香肠、肉丸和牛肉干,在“环保概念+新兴科技”的概念加持下,引得莱奥纳多、比尔·盖茨等明星资本、企业家、基金为其撑腰,2019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当时可谓风头无两。

彼时,中国的供应商也吃到了“这块肉”。作为Beyond Meat的豌豆蛋白供应商,2019年国内粉丝龙头企业双塔食品的食用蛋白业务收入首次超过了主营业务粉丝的收入,占总营收比例达25%。2019年9月,双塔和珍肉战略合作,推出的1000份人造肉月饼3分钟售罄。

2019年,Beyond Meat的估值超过了89亿美元,比梅西百货和施乐都高。乐观的投资者认为,到2030年,人造肉将占肉类销售总额的15%。

但事实并未如人愿。公开资料显示,Beyond Meat的管理层曾预计经历了2021年的低迷之后,公司会在2022年恢复强劲增长,但愿望并没有实现。8月,Beyond Meat发布2022年Q2财报,单季亏损620万美元;营收1.47亿美元,同比下降1.6%,低于市场预期的1.49亿美元。Q3亏损超出预期,Q3营收为8250万美元,同比下降22.5%,低于市场预期9810万美元。

雪上加霜的是,2022年9月,前COO Doug Ramsey因涉嫌在打斗中咬伤一名男子的鼻子而被捕,Beyond Meat的股价继续下跌,并宣布开启第二轮裁员,约200人。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人造肉销售额同比增长45%,而2021年全年总销售额却下降了0.5%,2022年状况似乎更糟了。德勤近期的消费者调查显示,乐于尝试人造肉并有重复购买需求的消费者可能已经饱和,“我们认为2022年人造肉类购买者的数量与2021年持平,与2021年数据相近,约47%的参与调查者表示他们有时会购买人造肉。”

2

投资热情下降 预测仍看好中国市场

人造肉曾经因为“好吃又健康”的卖点吸引了许多资本投入,并在终端市场掀起了一股健康热潮。

据美国推广新替代蛋白的行业研究机构好食研究院(Good Food Institute)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球约有107家专注细胞培养肉开发的初创公司,2021年新增21家;到2021年底,累计吸引投资逾19.3亿美元。

在国内,继植物肉融资潮降温后,人造肉赛道中的细胞培养肉板块近两年也开始出现融资。近日,细胞培养肉公司极麋生物宣布已完成2000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由梅花创投和番茄投资共同领投,绿叶投资、佳沃创投及其他个人投资者跟投,其种子轮由蘑菇街创始人陈琪个人投资。成立4个月后,极麋生物研发出中国首块细胞培养牛肉,并预计将于5年内实现商业化量产。

据《2021中国植物肉行业洞察白皮书》统计,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国内针对植物基公司的投资事件多达21件,同比增长500%。红餐网信息显示,从2021年开始,资本逐渐熄火,一年里只有4起投资事件,且大部分为A轮融资。今年以来,人造肉赛道变得更加静悄悄,除了1月份“星期零”获得1亿美元B轮融资外,鲜少再传出融资消息。

资本投资人造肉的热情下降,此前被争相追投的人造肉“明星”企业也门庭冷清。

相关资料显示,Hey Maet、Zrou株肉、谷肉等人造肉品牌的融资停滞,Hey Maet仍停留于2020年底的Pre-A轮融资,Zrou株肉和谷肉则停留于2021年完成的A轮融资。

究其背后的原因,与消费者对人造肉“不买账”有很大关系。

公开资料显示,Beyond Meat曾与麦当劳联合推出McPlant汉堡,在25家店铺试营,因销售不及预期,均已停售;与百事可乐合资企业联合推出的零食素牛肉干Beyond Meat Jerky销售同样不容乐观,2022Q2销售额仅为15.9万美元。

在国内,短暂火爆过一阵的人造肉如今销售也非常冷清。比如肯德基、星巴克、奈雪的茶、棒约翰等,曾陆续推出人造肉相关产品,如今记者在上述品牌的平台上均搜不到人造肉相关产品。

有分析认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美国通胀、疫情对供应链的扰乱、行业降温等因素不断发酵,消费需求减弱并不意外。不过,人造肉市场作为一条快速增长的千亿级赛道,投资人没有完全放弃。据Euromonitor预测,到2023年中国人造肉市场规模将达到130亿美元。《2021中国植物肉行业洞察白皮书》指出,中国对植物性肉类的需求将在未来5年内增加200%。

3

口感和价格无优势 “健康”仍有待考量

“第一次吃到人造肉是海底捞的牛肉粒,口感和真肉有很大差距。”欣欣告诉新快报记者,自己从未考虑过购买人造肉,吃过海底捞“味伴侣”豆制品后,对人造肉更是毫无兴趣。

对消费者而言,好吃是尝鲜的第一步,很显然,与真肉相比,人造肉在味道上还做得不够。更何况,其价格也毫无优势。记者在淘宝看到,一款“庖丁造肉植物肉人造肉素牛排”450克售价59.54元,同等价格可以买到一斤的新鲜牛肉。Beyond Meat4盒226克“别样肉客”植物汉堡牛肉饼售价102元。“价格不便宜,关键是味道跟真肉差得不是一点点。”喜欢尝新的晓翰告诉记者,人造肉若不能在口感上俘获消费者,很难发展。

那么,在商家宣传的“健康”概念上,人造肉是否更胜一筹?

人造肉打着“肉类替代品”的概念面市,是模拟肉类的形状、颜色、口感等制造出来的实验肉类,按照原料、合成技术的不同,可分两类:一是植物蛋白素肉,主要以豆粉、豆粕、大豆蛋白、小麦蛋白等为原料,通过挤压膨化方法制取的传统植物蛋白素肉,也有以植物蛋白为原料制成的新型植物蛋白素肉。二是细胞培植肉,从动物身上抽取干细胞,把它扩增培养成肌肉细胞,并且分化成肌肉纤维而制成的肉。

植物基人造肉的主要成分是植物蛋白,加入了植物油和其他一些助剂,经过加热、挤压获得类似肉的质感,通过调味模拟肉的味道,本质上还是素食。细胞基人造肉则是由动物细胞培养而成的肌肉组织,通过工艺改进和配方调配,其所含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和传统肉基本一致,只是具体组成上会有所差异。比如,人造肉集中生长的是肌肉细胞,而脂肪细胞则很少。目前,植物肉已经能大规模量产进入市场,而培养肉开发成本相对更高,大多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广东省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临床营养主任医师马文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以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人造肉能否完全替代传统肉仍有待考量。

在口感上,植物基人造肉受植物蛋白分子结构的限制,口感仍与传统肉有差距。细胞基人造肉是一种只有肌肉组织的肉,脂肪和其他成分的含量较少,这可能令其在口感上也不如传统养殖肉那么美味。另外,用于生产植物蛋白基肉制品的主要成分,比如大豆蛋白、小麦蛋白、花生蛋白是较为常见的过敏原蛋白,可引发湿疹、喘息、咳嗽恶心、呕吐、腹泻等不同反应,要引起注意。其次,为了达到和传统肉相似的口感风味,许多植物蛋白基肉制品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色素、香精和过量的调味剂、盐等,可能导致其钠含量过高,同样不利于人体健康。

最重要的是,植物基人造肉的主要成分植物蛋白大部分缺乏一种或几种人体必需氨基酸。长期食用植物肉,如果不注重合理搭配容易因某些氨基酸摄入不足而导致营养不均衡。“其实,吃得是否健康, 最终还是取决于人们对于食品的选择和搭配。”马文君表示。

扫一扫获取更多快消资讯

标签: 细胞培养 主要成分 小麦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