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来了一批特殊客人
谭慧吉正在为隔离点后勤人员讲解口罩的正确使用方法。
隔离点仓库内的工作人员正在打包分装各类物资。
干净整洁的隔离房内,工作人员正在摆放生活物资。
12月17日晚上10点21分,钱塘江边的柯桥区滨海医学隔离点灯火通明。“到了!”随着一声轻轻的呼喊,两辆满载隔离人员的大巴车进入人们的视线,沿着划好的隔离通道驶进隔离区。随后,第3辆、第4辆……最终6辆大巴车全部抵达。
这是滨海医学隔离点入住的首批上虞“客人”,共229名。当晚,他们被逐一引导下车后,顺利入住崭新的隔离房。房间内,被子铺得整整齐齐,毛巾、牙刷等物品也早已放好,静待“客人”拎包入住。
12月12日开始启动建设,3天建成交付,2天完成布置。滨海医学隔离点启用的背后,靠的是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夜坚守,他们夜以继日工作,这项艰巨的任务才最终高效完成。
不放过每个细节
“污水管里还有沙子,先抽干净再洗,大家手脚利索点儿。”晚上8点多,隔离区内仍传来“轰!轰!”的作业声,8名管道维修人员操控着3台管道清洗吸污车、1台清洗车分头作业,争分夺秒疏通污水管。
16日、17日两天,整个隔离点建设工地都保持着忙碌、紧张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2天内完成所有部署。”滨海医学隔离点指挥专班负责医疗保障的副组长、柯桥区科协主席马国勇说。
15日晚,隔离点首批639间隔离房改造完成,柯桥区第一时间成立指挥专班,启动部署工作。工作经验丰富的马国勇被纳入专班,16日一早和大家一起赶到隔离点。“事情太多了,每件事都要从头做,一点点理顺。”马国勇说。
为了以最快速度高质量完成任务,17日,柯桥区委成立隔离基地临时党委,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委下设建设临时党总支和管理临时党总支,共8个支部196名党员,并组建7支党员突击小分队,分别负责防控消毒、健康观察、信息联络、安全保卫、后勤保障、病例转运、人文关怀等工作。
在临时党委的统筹安排下,各方力量迅速集结。120名保洁人员从齐贤街道赶过来,2小时完成所有隔离房清扫;15名专业消杀、保洁、送餐人员到位,开展培训、演练;700套日常生活物资送达基地……
到17日晚,各项准备工作全部落实到位,但大家依旧不放心,一遍遍检查。
“这副手套戴得不对,换一副。”在忙碌的现场,一道嘶哑的声音传来,柯桥区中医医院院感科的谭慧吉快步走来,手里拿着一副全新的塑胶手套,帮正在穿防护服的民警换上。她一边换还不时提醒民警:“一定要注意,戴手套绝对不能马虎。”
隔离点的医疗保障工作,由柯桥区中医医院负责。身为党员的谭慧吉早早就报了名,16日早上7点半,她和19名同事赶到隔离点。她的工作,不仅要制订隔离点与感染控制相关的流程、制度,还要培训、指导所有人的安全防护工作。
“停不下来,也不能停。每个细节都不能轻忽,必须谨慎再谨慎。”谭慧吉说。保洁人员、民警、维修工程人员等,她都一遍一遍进行培训。由于现场比较嘈杂,她不得不放大声量喊,喊累了就只好借助喇叭。可没一会儿,她嫌喇叭拿着不方便,又把喇叭丢在一边,继续扯着嗓子说话。
准备周全又暖心
17日下午5点左右,天色渐暗,隔离点的仓库门口排好了一长溜小推车,推车上装着大包小包的生活物资,10余名工作人员一人负责两辆车,往各个房间送。
这些生活物资,有水果点心,有毛巾、脸盆等日常用品,品种齐全。
“这里的居住环境和酒店不能比,我们尽可能准备得周全一些,让隔离人员住得舒服点。”指挥专班负责后勤的副组长、马鞍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李国刚说,为应对寒潮,他们特地准备了两双拖鞋,一双是棉拖鞋,一双是洗澡用的拖鞋。
不仅是物资,还有每日供餐。记者从柯桥区商务局提供的菜单中看到,早中晚三餐都比较丰盛,荤素搭配,营养全面。
早在15日,隔离房还没有交付时,柯桥区商务局就已经行动起来,局领导牵头研究制订生活物资采购和供餐两套方案,明确由两个科室负责对接相关餐饮企业和超市,分别开出第一期生活物资清单和菜单方案。“我们专门安排了上虞籍的干部落实三餐菜单,确保新鲜可口的基础上,也兼顾上虞市民的口味喜好。”该局商贸发展科科长陈国建说。
17日晚上7点,距离隔离人员到达的时间越来越近,隔离点内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最后一轮检查。
“快!哪个房间有问题,赶紧报上来!”说话的是张文斌,柯桥区委组织部的年轻干部。他带着3名同事分头行动,依次进入每个房间,快速又细致地查看一遍。淋浴房能不能使用、被子是否叠好、地面干不干净、物资有没有配齐等,这些都是他们要检查的重点。
“131号房便器不能冲水,门口走道灯坏了”“102号房水龙头出水小”“123号房花洒破损漏水”……一个个问题报上来,很快写满了3张A4纸。“这些情况要赶紧报告给指挥专班,问题无法立刻解决的房间,不能安排住人。”张文斌说。
8点15分,隔离舱内又进来一支队伍。“哪几幢还没检查过?我们去!”原来是柯桥区人社局副局长冯松带着8人小队来支援了。“7点钟紧急集合,8点钟赶到滨海隔离点,每个人都没有一丝犹豫。”冯松说。有了他们的助力,检查进度明显加快,约半小时左右,12幢隔离舱检查完毕。
临近9点,受冷空气影响,室外寒风刺骨。当所有人员撤离隔离舱时,里面已经是暖洋洋的了——检查人员在查漏补缺的同时,为每个房间都提前开了空调。
接收快速而有序
满载隔离人员的大巴车到达时,工作准备区的窗帘全部拉了下来。“不能围观,不能让隔离群众感受到异样。”参与前期准备工作、还滞留在隔离点的人们互相提醒,很快达成了共识。
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记者透过窗帘缝隙望了一会儿,只见所有人员都各司其职,接收工作井然有序:隔离人员依次从车上下来后,消杀人员马上对所有行李进行消杀,大家排着队登记后,有专门的医护人员带领他们进入隔离房间。从下车到入住,人均不到1分钟。
为了确保秩序和安全,大巴车两辆、两辆地进入隔离通道。等到所有人员全部登记入住,已是凌晨2点。在寒风中站了3个多小时的医护人员已疲惫不堪,但他们还不能睡,要连夜录入隔离人员信息,以及做其他一系列后续工作。
进入污染区的工作人员并不多,因此隔离人员入住后的一系列个性化需求,也需要医护人员来协调。比如,有人需要接线板,他们就立刻联系专班人员,在工作准备区找一个送进去;有妈妈带着孩子,不方便分开隔离,他们就马上安排人员增加床位、添补物资……能够当场解决的,就当场解决。
昨天下午,记者联系上马国勇,提出想要采访一线医护人员时,他特别为难地说:“让他们休息会儿吧!他们一个通宵没睡,早上7点又开始核酸检测,一直到10点才忙完。今晚还要接收一批隔离人员,又要忙碌一个通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