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鹤村抒写新时代农文旅融合“半边天”
位于青山绿水间的建德市梅城镇千鹤村,因《诗经》“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的浪漫描写而得名;更因毛泽东主席亲笔批写的一篇长达512个字珍贵按语而闻名,成为“妇女能顶半边天”思想的重要发源地。
黑瓦黄泥的文化礼堂里,《千鹤女人》现代婺剧正热闹上演;家家户户的庭院里晒着面、笋干,时不时传来叫卖声……大雪节气已过,寒潮来袭,千鹤村里却依是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
乘着全域旅游的东风,身怀“千鹤妇女精神”这一红色宝藏的千鹤村,利用自身优势,统筹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开创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红色根脉活起来 千鹤妇女精神带火红色旅游
千鹤村有着厚重的红色基因:解放初期,千鹤村的妇女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打破传统旧俗,投身农业生产,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孕育了“不等不靠、敢想敢干、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的千鹤妇女精神。村里现存的女子民兵连广场、苏莲珠旧居等多处旧址,都镌刻着沉甸甸的红色记忆。
如何唤醒这笔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成为千鹤村的第一选择。
“近年来我们千鹤村抓住机遇,深度挖掘红色故事,打造千鹤妇女精神教育基地、乡愁记忆区块、农耕体验区块等,推出‘同吃同住同劳动’‘我是鹤小兵’等沉浸式旅游产品,探索出一条‘红+绿+旅’融合发展的好路子。”千鹤村党委书记王丽娜介绍,“这也让我们这个小山村尝到了‘红色旅游’的甜头”。
一系列动作,让千鹤成为红色旅游网红打卡地。近几年,游客接待量实现“几何级”增长,今年累计接待参观人员3000余批,共计40余万人次。村集体总收入由2016年的6万元,到2018年的30万元, 2021年仅经营性收入就可超100万元大关。
红色产业旺起来 多业态发展变“流量”为“留量”
红色教育基地越来越红,游客也越来越多,但由于缺乏特色餐饮民宿,千鹤村的“流量”始终难以转换成“留量”。为破解品牌人气无法转变为经济效益的发展瓶颈,千鹤村以市场化运营破题,以“红色资源”吸引“工商资本”,以“工商资本”盘活“红色资源”。
在百年樟树旁,坐落着一家名为“欢庭·她宿”的民宿,这也是千鹤村引进的第一家民宿,由千鹤闲置的7幢民房改建而成。“千鹤的红色文化和品牌影响力是我们选择这里的主要原因,”浙江联众集团负责人余学兵告诉记者,“闲置农房改造并不难,难的是让改造后的农房发挥长久效益。”正因如此,浙江联众集团从原本单一的民宿业态向“宿、食、购”多种业态并行转变,并带动下高区块十余户村民将自家农房改造为民宿或农家乐。
依托浙江联众集团,千鹤村以商招商吸引浙江飞巡军旅文化有限公司、杭州新联航空文旅集团等4家企业,落地“千鹤一面”“鹤彩乐园”“千鹤妇女精神教育基地三期”等产业项目,总投资逾5000万元。
红色资源聚起来 旅游活水浇灌富民之花
“我们要充分发挥农文旅发展的优势,从卖风景转变为卖产品。”在王丽娜看来,在旅游的带动下,农产品应该不断增加其附加值。
于是,“千鹤晒鱼”“千鹤土油”“千鹤女酱”等系列农创产品应运而生,山间土特产摇身一变成了精美的伴手礼。不少村民加入了农创大军。家庭妇女封志仙利用自家院落开起小吃店;“农二代”朱雅霏制作出售茶干、豆制品、酱腌菜等农家食品,年销售收入达50余万元。
“现在我有三份收入,一份是房屋租金,一份是在民宿里帮忙的工资,还有一份是村集体收购我们土特产的收入。在自家门口有钱挣,还能照顾家里。”对于现在的生活,村民廖日青感到心满意足。
以千鹤妇女精神为引领,农文旅融合的富民同心圆也越画越大。在梅城古镇上开辟出的千鹤妇女创业街上,“千鹤嫂直播间”线上热闹带货;“千鹤一茗”农特产品店,已经成为千鹤农创产品展销的重要窗口。以千鹤为中心的环三江口区域抱团发展,成立三江口-千鹤妇创大党委,形成集生态康养、红色旅游、文创艺术、研学培训于一体的农文旅产业链,实现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
一条条愈来愈火的研学路线、一个个屡创新高的增收数据……梅城镇千鹤村正在依托农文旅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大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