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理财 >

“年中大考”后 理财收益略有回落但热度不减

来源: 新华网 时间: 2017-08-02 14:08:07

“年中大考”后银行理财热度不减,你的理财收益“破五”了么

年中时点过后,银行理财收益率呈现小幅下滑,但市场拼抢仍较为激烈,不少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维持在5%以上。在金融业聚焦防风险的背景下,当前市场情绪整体偏保守,投资人风险偏好正悄然转变,选择理财产品的关键逐渐由“高收益”转向“安全稳健”。

理财收益略有回落但热度不减

上海市民戴小姐是银行理财业务的“常客”,她告诉记者最近常收到银行发来的理财信息,不少产品收益率在5%以上,甚至还有5.4%的。记者从浦发银行上海一家网点发布的理财产品信息看到,近期一款35天期的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5万元起购,年化收益达5%。

其实,从去年10月开始银行理财收益率不断攀升,今年6月底更是达到高峰。融360监测数据显示,自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呈现连续上涨,从3.65%升至4.4%。其中,6月银行理财预期收益率在5%以上的产品达1934款,发行数量为5月的5倍之多。

即便银行“年中大考”已经过去,银行理财热度仍然不减,个别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保持在5%以上。

理财收益波动往往和市场资金面相关。7月份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实施净投放4700亿元,连续第四个月呈现净投放。伴随市场资金面有所宽松,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开始小幅波动。

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7月前三周,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呈连续下滑,降至4.55%,直到最后一周才略有回升至4.57%。

人民银行年中召开的分支行行长座谈会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将继续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和流动性基本稳定。业内人士认为,下半年开始,资金面维持紧平衡状态,市场利率趋稳,短期内银行理财收益激烈拼抢局面或有所缓解。

流动性偏紧考验银行管理

上半年,银行理财收益率一路飙升的背后,是货币市场利率的全面攀升。

“上半年整体流动性偏紧,银行间利率上行,部分大行手握资金不敢放,中小银行也喝不到水,所以很多银行都对理财资金‘望眼欲穿’,推动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持续上涨。”一位股份制银行资管部门人士表示。

当前,银行理财资金第一大投向就是购买银行存款、债券等流动性工具。社科院的报告显示,从31家上市银行年报数据分析来看,2016年银行保本、非保本理财规模中,流动性资产资产占比均值约为36%。

另外,自从央行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MPA),原来只关注时点数据的银行平日揽储压力明显增大,这使得其不得不用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来“拉拢客户”。

与此同时,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日渐丰富,收益率也颇具竞争力,推高了银行理财收益率。6月末,余额宝规模达1.43万亿元,已经相当于一家中型银行的全部客户存款规模。在“宝类”产品的积极扩张的影响下,银行势必会保持理财产品的吸引力以便与之对抗。

融360分析师刘银平表示,今后,市场资金流动性整体来看还是偏紧,银行长期资金压力并没有减轻,短暂回调之后,未来一段时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仍可能走高。

投资看收益更看安全

当下,财富安全和财富保障正成为人们财富管理的首要目标。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将银行理财作为首选,主要出于对于投资风险的认识。

“上半年,股市风云变化摸不准脉,信托公司频频出现违约事件,互联网金融处于整治阶段,理财型保险产品开始受到监管约束,这样看来稳妥的投资还是银行理财。”一位投资人告诉记者。

相关统计显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高净值人群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占比显著下降,从2009年的20%下降到2016年的5%,而偏好低风险投资的比例则从15%上升到30%。

浙商银行行长刘晓春认为,高安全性是银行区别于其他财富管理机构的主要特征之一,越来越多的银行正在找准自身财富管理的业务定位,更注重开发满足个人客户资产保值、安全、传承需求的理财产品。

专家提醒,投资者看到高收益理财产品要谨慎,高收益未必能拿得到。尤其是一些与股票、外汇、指数等挂钩的结构性理财产品,适合有一定理财知识,且有较高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不可一味追求高收益。新华社记者吴雨、王淑娟

关键词: 热度 理财收益 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