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因素驱动人民币国际化-全球独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1世纪第二个十年初期,中国对外宣称将着手探索人民币国际化。北京宣布计划将上海打造成为全球金融中心,幷在香港、新加坡和伦敦设立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
美国福布斯网站12月1日载文《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目标是可行的》,文章说,这些举措代表着具有改革意识的中国官员推动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发挥更重要作用,以及激活与世界经济融合度尚不足的中国金融体系进行必要改革的努力。当时,外界普遍认为,中国领导层相信,一个更加开放的金融体系所带来的好处大于坏处,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以及资本账户完全可兑换不是会不会实现的问题,而是何时实现的问题。
这些具有改革意识的官员们的雄心值得称赞,但结果比较复杂。北京把金融行业视作战略行业,担心如果中美双边关系突然恶化,美国可能会把其对全球金融行业的控制武器化,幷针对中国。北京不愿意采取可能会使其容易受到市场动荡冲击的改革措施。因此,用人民币来进行贸易结算,幷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将受限。
可以肯定的是,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取得了进展,但步伐不大。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表示,人民币现在已经是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而在2010年10月,人民币位居第35位。今年1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结算中占到了创纪录的3.2%的份额。
然而,客观来看,人民币距离挑战全球主导性货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0月,美元依然是全球第一大支付货币,占到42.1%的份额,其次是欧元(34.4%)、英镑(7.85%),以及日元(2.96%),然后是人民币(2.44%),其份额达到全年中的最低点。中国的疫情防控措施和全球经济低迷给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带来了压力。
人民币国际化最近的驱动因素是中俄经济关系的日益密切。中国从俄罗斯购买的石油数量持续增加,其对俄罗斯的出口也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受到西方制裁的俄罗斯公司无法使用美元交易,转而使用人民币来结算更多贸易,同时也在更多地以人民币借款。莫斯科也在增加人民币在外汇储备中的比例。
标签: 人民币国际化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 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