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评论 >

土田哲夫:中日好感度曲折变化仍有改善余地

来源: 中评网 时间: 2022-12-17 05:56:33


【资料图】

日本中央大学教授土田哲夫12月14日应邀参加清华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纪念系列讲座》,就日本人的中国观予以分析。他表示,从历史上看,中日两国民众的好感度和亲近度一直是曲折蜿蜒变化的,今后仍有可以改善的余地。日本人对中国的好感度一直以来是受政治的影响,换言之,日本政府采取的对华政策导致了日本人有时候对中国亲近,有时候又不那么亲近。

土田哲夫回顾,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中日两国尚未恢复邦交正常化,但是舆论一直在热议两国恢复邦交的议题,当时赞成两国恢复邦交的日本人是非常多的,在1952年时达到了57%,到1954年则逐步上升至70%,很多日本人非常希望中日两国可以民间交流。

“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这个数字发生变化,日本人对中国的好感度下降,”土田哲夫表示,进入70年代,在中日两国关系的舆论调查中,说喜欢中国的日本人再度增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国加入联合国,重回国际社会,日本人对于中国有了重新的认识。其二,1972年,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此后,日本又出现了中国热,各地出现了多种多样的中国物产店,不断地向日本介绍中国的文化。日本政界和经济界人士都开始热衷于同中国交流交往。其三,二战后,日本一直追随美国,但是逐渐地,日本人也发现其一直在模仿的美国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好,所以日本国民对美国的好感度在70年代突然间急剧下降。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日本民众发现美国实行的并不是和平主义,比如,美国发动越南战争,美国在日本也建有军事基地,容易导致日本卷入战争当中。此外,在这一时期,还发生了日美经济摩擦问题。再加上美国国内的人种问题,这一切都导致很多日本民众认为美国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国家,美国不仅会发动战争,还对其他国家有经济上的威胁,也存在有国内的种族歧视。

土田哲夫说,正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日本觉得中国对于日本的未来而言将是最重要的国家,这也是中国第一次超过美国。1972年中日两国恢复邦交的正常化,1978年中日两国之间签订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12月中国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在80年代的时候,中日两国进入到了友好的时代。由此可见,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民众对中国好感度的变化深受政治方面的影响。随着历史的演变,中日两国社会彼此间的印象,也会随着今后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政治事件不断发生变化。

“从去年的数据看,日本年轻人的头脑比较灵活,他们很淳朴,对中国印象较好的人会比较多;反而中高年的人,他们受政治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受到媒体的影响,导致他们对中国的印象不是特别好。”土田哲夫说。

土田哲夫表示,“我在日本执教,所以我会尽量向学生讲中国的优点,我们也希望日本学生尽可能多地身边的中国人去交往,去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累积,才能够不断加深中日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

土田哲夫表示,希望中日两国关系可以不要被政治所影响,衷心期待中日两国可以有更加多样化、更加稳定的相互关系。

标签: 中日两国